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生指南-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二十三章 郭嘉
 更新时间:2008…8…18 15:58:10 本章字数:5012
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清晨推开窗户,草I。扑面而来。张恒舒展开双臂,做了扩胸的动作,深深地吸了口气,顿觉神清气爽。一屡阳光斜斜的照在他的身上,张恒这才发现自己起的有点晚了。  
  梳洗完毕,匆匆用过早餐,张恒便准备出门了。行在院中的青石路上,张恒忽然听见耳畔“啪”的一声大响,随即传来一阵冷笑:“亡国之诏,这是亡国之诏!” 
  张恒吓了一跳。谁,这是谁在说话? 
  张恒住的院子很小,并没有内外院之分,就是简单的一正两厢三面房屋围成的一个院子。小院坐北朝南,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张涵就住在左边的耳房里,右边的耳房则用作书房,两侧的厢房并没有住人。 
  张恒到不其之后,先去拜访郑玄,转交张涵的书信,郑玄就将他安排在了藏书庄的一个院子里,面积不大,也很僻静,没有旁人居住,距离蔡  的住处也近在咫尺。在藏书庄里,类似的院子共有一百零八座,能住进来的,不是名士大儒,便是才学出众之辈。本来,这里靠近藏书之处,彼此之间以石板路连结,又提供饮食,不过是为名士、大儒们提供一点便利。但住进来的无一是平平之辈,久而久之,能住进院子,渐渐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张恒并不在意这些。能接近蔡居,才是他梦寐以求地。 
  士子们的居住自然不会像大儒们一样,独门独院,通常是三五人居住在一个院子里,只有贴身仆从随身伺候,其他从人就只能在庄外另寻住所了。藏书庄是郑玄在使用,却是张家的产业,管事自然不会轻易往张恒院子里安排人。一直以来。张恒俨然独居一院。此刻听到了陌生人说话,不由他不吃惊。 
  绕过葱绿的树丛,厢房的窗户开着,一个少年站在房中,十五六岁的年纪,乌黑的头发简单的盘了个髻。牙关紧咬,两腮鼓鼓地,两眼绽放出愤怒的光芒,原本清秀的小脸上流露出几分沉痛。见少年一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张恒忍不住流露出一丝微笑。 
  略一思量,张恒便知道少年所为何事。前几天,他便得到消息——“帝下诏,税天下田,亩十钱”。 
  二月己酉。南宫遭遇大灾,大火整整烧了半月才熄灭。南宫是皇帝和大臣们议政朝贺的地方。势必是要重修的。不过,大汉国刚刚经历了黄巾之乱。损失惨重,财政十分困难,大司农拿不出这笔钱来。换句话说,这笔钱就要由少府出,在灵帝地私房钱里出。修建宫殿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灵帝倍感肉痛。张让是极有眼色的,他的权力来自于灵帝,让灵帝高兴是他的本职工作。便给灵帝出主意说,不如加税吧!灵帝并不是傻瓜。他爱财也知道此时需要修生养息,加不得重税。但 是,张让也很聪明,加不得重税,就加轻税好了——“税天下田,亩十钱,以修官室”——每家出一点,这样就不多了。 
  灵帝一想,是不算多,就准了。 
  大汉国的税赋是比较低的,田赋一般仅为三十分税一,多了也就是二十税一,到了此时已经是十税一了,百姓负担很重。一户五口之家,需要耕种五十亩地以上,方能勉强糊口。也就是说,灵帝这次加税,每户人家又收了500以上。这笔钱对豪族大姓不算什么,对勉强糊口的 百姓便是百上加斤了。而且,豪族大姓向来藏匿土地,不肯缴纳税赋。兼并的土地越多,纳税的土地却越少。东汉的豪族势力远强于西汉,因此,才会出现东汉地土地反而比西汉少的怪事。此时此刻,黄巾之乱刚过,豪族大姓立下了大功,手中多有私兵,哪个县令敢径直讨要,这笔钱多半还是要落在普通百姓头上。 
  所以,此诏一下,有识之士都深为忧虑。张恒也是同样地看法,此令一出,乱不可止——人活不下去了,什么事都做的出来。不过,  县张氏素怀异志,张恒闻后同是冷笑一声,却是幸灾乐祸。 
  少年正在恼怒,忽见树丛那边转出一个人来,看衣着打扮便知是同院地张恒,连忙收起怒容,拱手说道: 
  “阳翟郭嘉见过张兄!如有失礼之处,还请见谅!” 
  少年行礼如仪,一看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张恒也连忙拱手。 
  “邹县张恒张叔常见过郭兄,郭兄忧心国事,何谓失礼!” 
  “哎,”郭嘉轻叹一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这话是事实,却不是谁都可以说灵帝的,张恒微微一笑,并不接郭嘉这话。 
  郭嘉是个颇有意思的人,但张恒心中有事,也无心与他多说,闲话了几句,便告辞了。 
  在藏书庄,张恒的生活本来是很美满。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张恒每天读读书,遇到不解之处,便向诸位大儒——主要是蔡  ——请教,顺便听听蔡》||的。日子过地逍遥自在,其乐融融。去过几次之后,蔡  都看出来,就取笑道:“你是来求学问的吗?”张恒红着脸回答说,“学问总是不嫌多地……” 
  郑玄曾帮张恒提过亲事。蔡  与郑玄很说的来,郑玄也不客气,直接就把张涵的来信拿给了蔡  。张涵在手书中对蔡  很是钦佩,对续补《后汉记》很重视,请郑玄婉转地询问一下,但千万不要令蔡  误会云云。蔡  对张涵的态度大感满意,可惜张家、张涵的名声……咳,蔡  说女儿年纪还小,还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而蔡》|要她同意才行…… 
  说起来,张涵的名声比张家好点儿不多,也是毁誉参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张涵才高德薄。张涵治理青州的能力,还是很令人赞赏的。过于贪婪的人,张涵能拿下的就拿下,不能拿下的就弹劾,尽量清走。因此,青州居民的生活尚还可以。青州不是世外桃园,但绝大多数人尚能维持温饱。黄巾乱起后,张涵又维持了青州的平静,并收容了大批的流民。在滔滔乱世之中,也算是一方净土了。然而,张涵的贪婪也同样是名声在外——张涵如此贪婪,却能将青州治理的不错,也是当时的奇闻  事之一。 
  比如,有人说,张涵坚持不懈垦荒,是因为他能够从中侵吞土地,据说     
  已经侵占了好几千顷地;还有人说,张涵没有侵吞土偷偷在青州买下了不少荒地,开垦的水渠什么的,便是从中经过,结果一下把几千顷荒地都变成了良田云云;还有说法是,张涵开垦荒地、安置流民,一芥不取,全心全意为大汉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什么的——这是从张恒身边的人传出去的,一看就是假的,属于宣传性文章,信者寥寥无几。此外,还有许多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连某些人路遇盗匪、意外身故,都安在张涵头上。其中,部分是有人在污蔑张涵,也有部分张涵暗中传出去的。 
  张涵并非不愿意有个好名声,但是,“开垦荒地、安置流民,一芥不取……”,恐怕十有八九都会以为,张涵另有所图…… 
  尽管张恒学识不错,为人温文多礼,于时事极有见地,蔡  对他的印象很好。在这种情况下,蔡  也不会认为张恒是良配。 
  张恒自然不会知道这些,因此,在不其的日子是他有生之年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不过,再美满的生活里,也会有‘苍蝇’出现。 
  不其本来只有郑玄一人,名声响亮,但来求学者不过以千百计而 已。但是,三年多来,张超在  阳抄书,各种书籍源源不断地送到不 其,简直有是一处东观(皇家藏书处)。而郑玄要求十分宽松。只要抄录一本书,或者拿一本不其所没有收藏地书来,便可直接借阅,不受限制。天下读书人闻风而至,远近的知名学者纷至沓来。他们往往在此读书的同时,也会宣讲自家的见解,即使不愿意在此传授的,也不会拒绝进行一次公开的讲学。在藏书庄的讲堂里。几乎每日都有大儒名士在讲学。 
  这些对求学学子的吸引力,是无以复加地了。于是,不其迅速成为天下学子们游学,求学的胜地,有“小太学”的美称。不其又不似太学有着种种限制,不其的学子很快便超过了万人。 
  不其汇集了天下学子。其重要意义无可估量,张涵当然清楚这点。他不仅通过庄中人手收集基本资料,麻雀还在庄中开设了一处的酒肆,收集学子们的言论,从而为分析他们地性格和能力提供依据。酒肆以较低的价格和美味的菜肴,吸引了众多学子,成为学子们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