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景山的晚风-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个官儿我能不能做?”    
    对弟弟这个罪可至死的问题,由校竟微笑着说:    
    “可以,可以。等我做几年之后,就轮着你来做了。”    
    这当然是一句戏言,没想到后来果然应验。由此也可见由检在皇兄心目中的地位。    
    天启二年(1622)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检被封为信王,仍住勖勤宫。尽管这是正常之事,但对朱由检而言,仍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就是宫中的信王千岁爷了。    
    在皇兄的庇护下,信王由检在宫中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宫中接连不断发生的事,还是让由检触动很深。    
    天启元年(1621)五月,那位原本在宫中说一不二的司礼太监王安,突然被逐出宫禁,充了南海子净军,不久就被整死了。魏忠贤的势力正在急剧上升,逐步控制宫中。    
    到了天启二年(1622)三月,魏忠贤又在宫中举起了内操,选武阉,练火器。一年之后,宫中武阉增至万人,个个裹甲出入,威风凛凛。轰隆隆的征炮之声,喧震内外。刘朝等内官,也被派遣出宫,赴边关“较事”。魏忠贤在宫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到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魏忠贤竟最终以司礼秉笔太监的身份,提督了东厂,掌握了生杀大权。    
    其实,在此以前,魏忠贤已清理了后宫。天启帝的选侍赵氏,或许是不顺魏忠贤、客氏之意,竟被逼自尽。据说这位赵选侍接到赐她自尽的圣旨后,便把天启帝赐给她的那些物品列放几案之上。面向礼物,放声大哭,最后上吊自杀。    
    天启帝的另一位妃子——裕妃,也被魏忠贤幽禁在别宫,绝其饮食。这位可怜的裕妃,在饥渴交加之下,只得用嘴去接屋檐上滴下来的雨水,最后被活活饿死。还有一位叫冯贵妃的,最得天启宠爱,魏忠贤竟然乘天启帝出宫郊祀,令人把她活活打死,宫中也无人敢出声。不过,有一位李成妃,却竟然凭自己的聪明逃过了魔掌。这位李成妃,为受冤失宠的范慧妃鸣不平,魏忠贤、客氏知道之后,也把李成妃软禁在别宫。不过,李成妃预先在别宫的檐瓦之间放置了食物,得以充饥。魏忠贤把她关在别宫中半个月,见她竟然没被饿死,便放她一马,斥为宫人。天启帝的皇后张氏,也因多次在皇帝面前说魏忠贤的坏话,遭了魏忠贤的暗算而流产,从此不育。    
    这些后宫中的是是非非,或许对信王由检触动不大。但有一件事对他肯定会有切肤之痛,那就是长期抚养他的养母李选侍(东李庄妃)的死。    
    李选侍是忧郁而死的。    
    养母的为人,无论宫中宫外,都是赞不绝口的。对信王由检,也是事事周到,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母爱。就是这样可敬可爱的一位长者,却忧郁而死,由检不能不受到深深的震动。他凭着自己的聪颖和敏感的直觉,逐渐明白了养母的死因。原来,养母为人正直,恪守规矩,不愿与客氏、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于是招来忌恨,被百般刁难,受尽委屈。而养母又不愿申辩,即使申辩也是无门,过得很不顺心,最终积郁成疾,撒手归天。    
    养母的死,对信王由检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他逐渐感觉到了人世间万事的复杂和不公,并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怀疑的态度。魏忠贤和客氏一手遮天,也引起了他的警觉。他开始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会了自我保护。    
    信王更多地把时间用在读书上。他自小酷爱读书,并有静坐颐养的习惯,能久坐不动,口中却念念有词。除读书之外,据说还常常溜出宫去,微服私访,接触到一些在宫中接触不到的东西。这些,对信王的成长大概也有一些影响。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天启六年(1626)年初。按照当时的算法,信王由检已是17岁了,到了婚嫁的年龄。而实际上,当时的信王仍只是一个15周岁多一点的少年。不过,这已是够上生儿育女的年龄了。对于皇室来说,多生多育,是每位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只有宗室繁衍,人丁兴旺,朝廷才会有坚实的根基,才会坐稳江山。了解了这些,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本朝宗室经过200多年的繁衍,至明末已有60万人之多的道理。    
    既然已到了婚嫁的年龄,信王由检自然就应该成婚。天启帝开始命礼部为信王选婚,寻觅适合做王妃的女子。按本朝的规矩,皇室子弟的婚配,倒不遵门当户对的古训,而是从民间选取淑女。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天下虽大,但也绝对找不出能与皇室门当户对的人家,还不如从普选的淑女中挑一位。二来也是因为皇室拥有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势,很难保证本已有根有底的大户人家,在与皇室攀亲后,不利用其影响谋求私利。因此,皇室子弟婚配,一般只选那些没有什么家庭根基的平民之女。而且也只有在确定婚嫁之后,皇室才会通过朝廷,并视实际情况给予其娘家人相应的封赏,享受该享受的待遇,使得其娘家人在显赫富贵之余,也能不忘感念,饮水思源,不至于生出什么是非来。    
    到了五月十八日,礼部正式奏报皇上,已在顺天府共选了77位淑女备选。一月之后,天启帝令正式选婚。    
    按本朝的惯例,像这种宗亲的大婚之选,一般由皇后主持,外加两位贵妃陪同。淑女们被召进宫后,由皇后等人过目定夺。选取的标准,最重要的倒不是美丽动人,而是要身材匀称,举止端庄,再考虑生辰八字是否合宜之类的因素。选中的淑女,则由皇太后或身份类似的长者,用青纱布蒙盖其头,再在她手臂上套上金玉手镯之类的吉祥物,算是信物。而那些未被选上的,则将庚帖塞回那些人的袖中,赐些银两,劝慰一番遣还家乡。这样的经历,对落选的淑女而言,不仅无伤大雅,或许还会给日后的婚嫁挣些资本,因为她们毕竟是被召入宫过的淑女!    
    77位淑女,被一一召进宫中,由天启帝的皇后张氏及陪同的两位贵妃过目挑选。最后被选中的是大兴县生员周奎的女儿周氏。周奎原是苏州人氏,后落籍大兴。因此她的女儿或许还有些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不像一般北方女子那样粗糙。不过张皇后后来又觉得这位周氏过于弱小,大概是担心她不像能生善育之辈。当时的这位周氏,也不过是个16虚岁的少女,自然不会像成人那般丰满。最后还是那位刘昭妃一言九鼎,说道:    
    “现在看起来是稍微瘦弱一点,不过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得丰满健壮。”    
    刘昭妃是万历帝的妃子,在万历六年(1578)就与万历帝的王皇后同时册立,资格很老,而且也深受大家敬重。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皇后死后,这位刘昭妃便掌太后之室,住慈宁宫,说话很有分量。因此,既然她这样说了,便最后确定周氏,册封为信王妃。这位周氏后来很是争气,先后生了三个儿子,确见刘昭妃慧眼不凡。这九鼎一言,也为刘昭妃积下了人缘,后来升为皇后的周氏,待刘昭妃也很不错。    
    接下来便开始张罗婚事。礼部奏报信王由检婚礼仪举。闰六月,钦天监选出吉日,婚事便依此而有条不紊、恪守礼制地进行起来:    
    天启六年(1626)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搬移;    
    十二月初八日午时当冠;    
    十二月十六日辰时纳征发册;    
    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安床;    
    天启七年(1627)正月二十七日卯时开面;    
    二月初三日卯时迎亲,信王出府成婚;    
    二月初五日文武百官身穿吉服赴信王府行礼;    
    二月初六日信王与王妃周氏行庙见礼。    
    至此,婚礼便初告结束。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信王由检像个木偶,任人摆布,没有什么发言权,直到最后才出场。这样的婚姻很难有什么幸福可言。不过信王后来与这位周氏的关系还算过得去,这真是十分难得的。    
    既然已经结婚,信王便不能再住在大内的勖勤宫了,而应该兴建一座像样的信王府了。四月,皇兄天启皇帝下令兴建信王府第,遣工部尚书薛凤翔操办。    
    不过,当时的国库中实在没有多少余银可供大兴土木。辽东的边饷,像一个无底洞,总是填不满,弄得国库匮乏空虚。而就在前不久,信王的3位叔叔,即瑞王常浩、惠王常润、桂王常瀛,分别被遣至汉中、荆州、衡州的封地,破费了不少钱粮。或许是国库已空,因此三王之藩的仪物礼数,已是很将就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