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大明-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地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地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唯二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地。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地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地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弘治朝地牟斌也是个厚道人。
正德时。卫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公公倒台后也归天了。接棒地是钱宁。这位同志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更是跟武宗皇帝睡在同一张床上。“如胶似漆”。还顺便认了皇帝做干爹。名札上直接写“皇庶子钱宁”。不过后来还是倒在了另一位皇帝亲近江彬手里。江彬继任了锦衣卫指挥使和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而且同时还管了东厂。正德朝地那些乱七八糟地事情都是钱宁和江彬“诱使”皇帝干地。正德一死。江彬也就被剐了。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换得勤快,开始是朱宸,不久是骆安,然后是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人。之后就是陆炳,严嵩的同党,不过却是被夏言逼得,而且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终。但是死后在隆庆朝还是被清算了,万历的时候张居正出来替他说话,身后才得保持。嘉靖三十九年陆炳退休后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他干到了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还是栽在魏忠贤手里了。接任的是田尔耕,崇祯即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养性,也就是骆思恭的儿子。之后大概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编辑本段'⒊酷刑
锦衣卫木印锦衣卫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犯人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杖责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亮祖(死有余辜),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
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
【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
【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
【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座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杀人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
'编辑本段'⒋编制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编辑本段'⒌地名
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满清乾隆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卫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满清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满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

正文 第一章、皇帝上吊
 更新时间:2009…9…24 17:09:30 本章字数:2578
天色渐渐光亮起来,紫禁城在依稀朦胧晨雾中益发显得雄伟、庄严肃穆。只是那冲天的火光和不绝于耳的喊杀声、惨叫声,将这一切破坏无疑。
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上,一名披散着头发,身穿着蓝色衣裳的瘦弱汉子往紫禁城看了又看,最后长叹了一声。嘶,把左袖给整个撕了下来,咬破中指在衣袖上写下这样的遗言:
一行是: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貎恭,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另一行是: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然后放入怀中,看看赤着的左脚和却穿红鞋的右脚,摇头苦笑一声,脱下红鞋。又留恋的看了看晨曦当中的北京城,绝然的踏上了那个大石头,就着海棠树垂下来的的白绫,头向前一伸,脚下一踩,身子便已经悬空,呜呜挣扎几下,便身体僵直,显然已经咽气而亡。
良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还夹杂着压着嗓子的低喊声:“皇上!皇上!老奴来了,你在那里?”
自称老奴的人很快就来到山腰,借着丝少亮光,已然看到海棠树上的人影。那人大惊,心中所捧的东西啪的掉了下来,却是不顾,猛然狂奔向前,口中大喊:“皇上!皇上!”
那人艰难的把吊在树上的皇上放了下来,探探鼻息,又摸摸胸口,却是气息全无、浑身冰凉,显然死去多时。
此时,那人原本一阵急跑而显得发红的脸,瞬间灰白下来,口中念念的道:“皇上呀,皇上!你怎么就这么去了呢?这大明的江山可离不开你啊!””
又仰天大笑数声:“哈哈,皇上,您自登基后,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国家,奈何天公不作美,流寇未灭,鞑子来侵,群臣离心。皇上,这不是您的错呀!不是你的错啊!”声音渐渐高亢起来,“皇上你就这样去了,实在不该,实在不该啊!”抱着尸体又痛哭起来。
忽尔,那人又道:“皇上,上几日,您不是与李明睿商议妥当,要南下迁都的么?只要我们在南方立下脚根,流寇与鞑子便不足惧已。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