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赝品-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朝太祖皇帝黄袍加身以后,想起世宗柴荣往日里对自己的厚遇,自觉有些对不住柴氏的孤儿寡母,倒也没有过分地为难他们,只是将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降为郑王,迁出宫去,礼遇还算优厚。不久后恭帝的母亲符后病亡,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东娉被宋太祖封为郡主,享受宋室公主的待遇,寄养在南清宫齐王廷美处,不觉已经是十几年过去了,昔日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已经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齐王怎么会想起到我家来为郡主挑选夫婿呢?京中的显赫权贵多得不可胜数,赵、钱、王、谢,石、高、卢、潘,无论从这几大家中那一家挑个青年子弟出来,也足堪匹配了啊!”我提出心中疑问。
  “六儿你有所不知了——”老夫人微微一笑道。
  原来当齐王将东娉郡主的婚事向太宗皇帝禀报了以后,太宗皇帝方才想起还有这么一个异姓的公主存在,当下两个人都感到应该为郡主找个好人家,大事操办一回,以显示我大宋朝庭对前朝皇室后裔的抚恤甚厚关爱甚深。
  不过再仔细想下去,就感到事情有些难办了。
  东娉郡主虽然是视同公主待遇,但是毕竟与真正的公主有所差别的。赵、钱、王、谢,石、高、卢、潘,这几大家族中然是人才济济,不乏青年俊彦,但他们多是从前朝沿袭下来的勋戚,人家未必愿意同前朝的皇室拉上关系,以使皇帝侧目。
  再加上大宋朝廷自太祖起便有一条惯例,就是官员们一旦尚公主郡主后,就不能担任朝廷中的实际职司,而只能挂一些表面尊崇的虚衔,这也是为了杜绝外戚干政的一项举措!可是对于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来说,除非是向高怀德那样早已经位及人臣的有功大将,否则谁又会不在乎自己的位禄前程呢?几大家族的青年,但凡有些才干的,只要循正常途径走仕途,靠着家族的庇护,自己在用些心思,早晚会平步青云,比之作个有名无实的外戚可是强上百倍了!
  太宗与齐王两个人研究了半天,也没有理出个所以然来,不觉有些抑郁,后来方才把主意打到了归顺大宋不久的新贵杨家。
  “因为你父亲前些时候在高粱河一役中,以数百骑深入敌后,大破辽军十万,为陛下解了重围,立下奇功,深得皇帝宠幸,圣恩正隆,在加上我家本来就是陇西世族,与朝中的其他贵戚并无过多往来,身家清白,所以,这份儿差使就落到了你们兄弟几个的身上。算了算年岁,那东娉郡主与你最是般配呢,故此娘就替你答应了下来。”老夫人笑着解释道。
  “原来如此啊!”我感慨道,“没想到一件婚事,也会牵扯多这么多的心思。”
  “那东娉郡主,娘也曾经见过一两面,相貌自是不差,难得为人谦和,知书达礼,倒也不会辱没了你,就只差对方来看你一看,两厢情悦,这件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老夫人说道。
  “四哥五哥尚未成亲,我这么一来,未免有些僭越吧?”我有些犹豫道。
  “这个倒是无妨,”老夫人笑道,“老四的事情用不着担心,只是你五哥很是令娘我担心呐!唉——”
  “那又是为何?”我大奇道。
  “唉——”老夫人却又有些头痛起来,用手指轻轻地揉着两侧太阳穴,将其中的缘故向我娓娓道来。
  杨家世代为将,可以说是英雄辈出,偏偏到了这一代出了一个另类人物,就是五郎。倒也不是因为旁的,就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口中衔有莲花,兼有满室异香扑鼻,一家大小皆惊,后来就有僧人上门,说是西方罗汉降生于此,前来祝贺。
  杨业自是不信,以为是来谣言惑众骗取钱财的秃驴,于是吩咐家丁将来人从原路打出门去,原以为就此无事了,可没成想几天后又来了一群一群的和尚前来祝贺,最后杨业无奈,只得默许了这些和尚们的行动,任由他们将一大堆形形色色的法器送到五郎的手中。
  再后来五郎稍微长大一些后,居然自己寻上了五台山,以庙为家,长期滞留山上,习武诵经,俨然是一副高僧嘴脸。山上的和尚们竟然也不以为怪,反倒时常向他请教一些佛学妙理,相处甚欢,只是杨业气得不行,却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听之任之。好在五郎虽然等同于出家人,但是每当杨家有事的时候,总会适时出现,尽一尽身为人子的孝道。
  “你们兄弟几个当中,尽皆是些武夫,老四虽然看起来儒雅,骨子里面却是个火暴性子,也当不了什么大事的!老五现在又是如此模样,简直是个出家人,怕是指望不上了!老七虽然一身功夫了得,却也不改好事的毛病,时不时惹出些祸事来,难以让娘放心!这兄弟几个当中,就数你允文允武,胸中有些主意,看来杨家以后的事情,早晚是要交到你的手里的!”老夫人数落了几个兄弟的长短之处,最后有些惋惜地看着我说道,“可惜你自小就混在沙场上,虽然通些文墨,但却比不上那些闲坐在家的书生们!眼看着皇帝越来越重视文官,我们这些武将出身的门第怕是要慢慢地衰落了!”
  “娘亲也无须太过担心了,”我安慰道,“边关上战事一时间难以了却,我父亲正值皇帝重用,几位兄长也身兼军职,驰骋疆场,杨家的地位,却也不是旁人能够动摇得了的啊!”
  “话虽如此,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老夫人眉头深锁地说道,“皇上自从高粱河受挫之后,在几个反对征辽的元老重臣面前很是无言以对,加上箭伤复发,心中恼怒,从此闭口不言外事,只把一门心思扑在了修理内政上,文官的地位,是每况愈上!近来又听说皇上准备在三个月后开恩科取士了,天子门生,前途岂开限量啊——可惜了,我家中儿郎,却不是那些咬文嚼字的材料——”
  “科举么——”我喃喃地说道,“却也不是那么难对付的吧——”
  @@@
  请继续支持努力中的老狼,若是推荐和点击还不能令老狼感到满意的话,偶就只好蒙块儿黑布,到您上班上学工作回家的必经之路上,行那不义之事啦——
第二卷 宋都汴梁 第十五章 富丽天下(上)
 更新时间:2009…6…28 23:50:39 本章字数:2813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举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
  我手捧一卷《春秋左氏传》,坐在窗前细细地翻阅着。
  那日与老夫人谈论过后,我忽然萌发了想要参加科举的念头。
  有道是,考,考,考,皇帝的法宝,分,分,分,秀才的命根儿!大宋朝廷仍然是沿用了自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宋初的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后来太祖皇帝为了选拔真正拥护正统而又确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效力于朝廷,遂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便都成了天子门生。
  从科举的内容上来看,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而明经科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作为科考的选材,是以《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为大经,《论语》、《孟子》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宋初的科考,每年一次,并非像后来通行的三年一大考,一般来说在八月进行州考,来年春天,由礼部组织省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算了算时间,离州考还有两个月,足够我筹划一番了。小生好歹也是久经考验的试场老鸟,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只要是准备充分,勤读、苦背、加小抄,最多在贿赂一下考官,对付这几本数落死人骨头的小册子,还不是小菜一碟?既然被老天发配到这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宋朝,咱也弄个三元及第当当?据说自开科举以来,几近千年的时间里,能够连中三元的也不过十数人而已,要是真能获此殊荣,也算得上是青史留名了。
  再说了,红袖添香夜读书也是我辈读书人的梦想嘛!杨府里面别的没有,红袖就有不少,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