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牙海盗-第3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可·;波罗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5岁时,他的父亲和叔父从远东经商归来,向他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富庶的景象,他决心长途旅行,到东方寻求文明和友谊。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马可人很聪明,到了中国以后,逐步熟悉了东方的风俗和语言,甚得忽必烈的常识和恩宠,屡被委以重任,派他出巡中国各处,足迹遍及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并奉命到缅甸、占城(今越南)和印度等地。1292年马可·;波罗启程回国,三年后返回意大利。1298年他与热那亚作战时被俘,在狱中与狱友作家鲁思弟·;切洛合作完成《马可·;波罗游记》(也叫《寰宇记》)。
  这本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游记著作之一。它激发了西方人对东方富庶的无限向往,促进了西方对东方的了解。书中全方位地、生动地记载了中国的安定与繁荣。除了中国,马可…波罗还记载了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的其他地区,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英国学者约翰…拉纳(JohnLarner)在《马可…波罗与世界的发现》一书中,专门讲到《游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对东方而言,《马可…波罗行记》也是一个史料宝库。它对深入研究13世纪的中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行记》,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遥远的过去。在很多方面,它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变得形象而丰富。
  不过近年来不少学者怀疑马可根本没来过中国,游记中的记叙只是他的道听途说。德国学者徐尔曼在《中世纪城市组织》中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另一位德国汉史学家福赫伯则列举了许多疑点,如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加以印证;美国学者海格尔和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吴芳思等不约而同写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文章表示质疑。
  但几乎中国所有的元史和蒙古史研究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他们认为,如果马可没有到过中国,他根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著作,因为书中涉及元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同时期的欧洲、西亚、中亚文献对元代中国的记述如此翔实。
  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他十二岁时,因家庭遭大变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不久后,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出海远航。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万余里。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有大船62艘,连同中小船只共200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两万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约147米)、宽18丈(约60米),装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约一千吨,可容千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也是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与其后著名的航海家达。伽马相比,达。伽马的船队是一支海盗船队,而郑和的船队却是一支和平贸易的船队。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空前,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近90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20年,可惜郑和船队只是昙花一现,后来明清两朝再也没有类似的远航,而〃禁海令〃倒是下了不少,终于使得近代中国落的闭关自守、衰朽没落的命运。
海盗的宝藏 王子,黑奴,风暴角
 更新时间:2009…4…3 14:55:18 本章字数:2245
  恩里克王子(即亨利王子)
  堂。恩里克王子(1394-1460)是葡萄牙国王诺昂一世的第三子,生于波尔图,他是葡萄牙航海者的精神教父、大航海时代初期葡萄牙航海事业积极的鼓动者和推进者。恩里克王子是个狂热的基督徒,一生都以同穆斯林作战为己任。当时欧洲流传着非洲存在有一个强大的信仰基督教的黑人王国-普莱斯特。约翰王国的传说。这个王国的名字在《大航海时代》系列中也出现过多次。恩里克王子对之深信不疑,一心要找到这个据说黄金满地、富得流油的普莱斯特。约翰王国,渴望与之结盟共同打击伊斯兰世界。
  亨利王子先在萨格雷斯建立了一所航海学校,传播最新航海知识,聚集了一群出色的海员。在他的有效组织下,使葡萄牙集中了当时世界帆船航海的全部成果,具备了南下大西洋探险的基本条件。此外,亨利王子还特别强调航海实践,领导了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1416年占领非洲北岸重镇——摩洛哥的休达,它扼直布罗陀海峡及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海上咽喉要道,这一战略要地的取得,有力地保护了葡萄牙的商船队和渔船,保证了葡萄牙的南下探险活动。以此为基地,葡萄牙每年艘要派出船只作航海探险。头十年,他们主要关心的是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1434年吉尔·;埃阿内斯绕过博哈多尔角(北纬26°;),这是非洲海岸最艰难的海角之一。伺候葡萄牙人开始使用更为安全而迅速的轻快帆船,探险活动连续不断。1445年,迪尼斯·;迪亚斯到达佛得角和塞内加尔河口(北纬16°;),两年后,到达几内亚海岸(北纬12°;)。1460年,葡萄牙航船到达塞拉里昂(北纬8°;)不久,亨利王子去世。
  1960年,为纪念葡萄牙航海事业的奠基人唐·;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在里斯本的特茹河北岸,建起一座大发现纪念碑,此地也是葡萄牙航海家达·;迦玛发现印度洋航路的扬帆之处。碑上用大字镌刻着:〃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们〃。远看,碑为一艘别致的石刻巨型帆船;近观,像刺天宝剑。恩里克站立船中,四周站立着协助他的船长、地理学家、数学家、木工、诗人等,其纪念碑的主题是描写大航海时代的创始者恩里克率领葡萄牙的探险家们扬帆远航,奔向世界之海。恩里克王子发现海上之路的不朽业绩,以〃航海家亨利〃之名永载史册。
  贡萨尔维斯
  安东尼奥·;贡萨尔维斯是葡萄牙海军军官,1441年,贡萨尔维斯在非洲里奥德奥罗海岸掳取了一另一女两个黑人,带回葡萄牙。后来贡萨尔维斯又和另一船队再去非洲。在那儿捕获了12名黑人,带回葡萄牙贩卖为奴。这是黑人被带到欧洲的最早记录。1445年,贡萨尔维斯发现佛得角(葡萄牙语〃绿色之岬〃)群岛,从此葡萄牙人开始闯入黑非洲。
  巴瑟罗缪·;迪亚士 
  1487年7月,32岁的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3艘探险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当船队到了南纬33度的地方时,突然遇上了风暴,在海上漂泊了13个昼夜。风暴停息以后,迪亚士决定向东航行,可一连行驶了好几天仍未发现非洲西海岸的影子。迪亚士凭着丰富的航海经济推断,船队已在风暴中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于是船队改变航向朝正北航行,几天之后果然看见了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和一个海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