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火帝国-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趁着欧战刚刚结束,苏俄内战又是轰轰烈烈,和日本人的战争一下子也打不起来,总算空出手来的大本营准备对五十多万人的北方军编成进行大规模改编,彻底打造一支机械化的作战队伍。
出人意料的,董振堂极力推荐的机械化部队随进步兵武器MP18冲锋枪被暂时否决了,甚至连陈安自己非常欣赏的M1918自动步枪也无法列为新编成部队的正式装备。
原因很简单,就如同德军突击群部队后勤压力实在难以承受一样,如果要列装这两件武器装备,势必将在原本简单的7。7毫米步机枪弹药和11。43毫米手枪弹基础上,另行增加9毫米手枪弹和7。62毫米步枪弹,会给已经艰难的后勤补给带来巨大的灾难。
新编成部队的模型,就是孙岳曾经率领过的那支高度机动的机械化作战集群,只是其中的坦克部队和装甲车的配置将更高,而纯步兵比例则将进一步降低。
不仅如此,空军亦将得到进一步扩张。整个北方军中,技术兵种的比例将极大上升已经成为必然。
M1911手枪实在太趁手了,大本营自然选择取消不同口径的冲锋枪计划。MP18冲锋枪使用的也是手枪弹,不过口径是9毫米而已。
幸好,消息灵通的尼森公司传来消息,美国人正在研制11。43毫米的冲锋枪,甚至就快出试制品了。
        
第十六章 冬季议事
但是美国人的11。43毫米冲锋枪却迟迟未能出现在国际军火市场,陈安终于又失算了一回。
也许是因为欧战已经结束了,导致了军火研发开始陷入迟缓状态,也许是因为美国人的这款冲锋枪确实存在各种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总之民国八年冬季的时候,陈安还是没有看到这款传说中的冲锋枪。
直到将近一年后,也就是民国八年冬天最冷的时刻,等得实在是不耐烦的尼森公司,直接砸出大笔钞票,唆使内外勾结,总算将勉强研制成功的汤姆森冲锋枪M1919试制品偷了出来,走私回了北方军大本营。
不是定型的生产型号,只是试制品而已,研发代号是“毁灭者一号”,很有意思的一把武器。
一拿到手上,兰州机器局的军火专家就知道为什么汤姆森冲锋枪研发得如此缓慢了。
因为使用11。43毫米较大口径子弹,加上自动射击方式,威力较大的汤普森冲锋枪精度自然会降低,而枪机强度又要更高才可以。
为了弥补缺陷,势必造成汤姆森冲锋枪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更加苛刻和复杂,最后只能是造价昂贵,以及一时无法量产。
按照尼森公司的估算,假设这种M1919试制型汤姆森冲锋枪要购买的话,没有近五百元北方币是连成本都不够的,也就是至少值现在的美元二百二十五元以上。
欧战后军火市场行情跌落很快,大量军用物资充斥国际军火市场,甚至英国都取消了在北方集团的后续订单,宁可罚款都不要了。如今的军火市场,维克斯重机枪亦不过是五百三十三美元,差不多近一千一百元北方币了。
排一级配备的重机枪也不过如此价格,突击步兵中需要大量配备的冲锋枪却高达近五百元北方币,这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军队所能承受的军备购置底线了。
缺少了军队的兴趣,汤姆森冲锋枪的研制进展如何能够快的起来。
不过这一切跟陈安没有关系,再贵的武器装备,到了大本营的军火车间,只有重量限制,而没有工艺限制。
没有人工,没有机床,一刀就砍掉了至少一半的费用。从理论上来说,越贵的军火,陈安越喜欢,可以省下的费用更是可观,虽然如果不卖出去的话,这笔钱实际上是不会落在他的口袋里。
只是这批千辛万苦才搞到的冲锋枪运到大本营稍微迟了一点,整整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看到这批亟待列装的军备。这个时候,民国八年已经即将过去了,而刚停歇了一年不到的北方军已经紧急动员起来,同时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派出了作战部队。
阶州大本营,军政府布政使彭英甲正在向借北方集团财务会议名义召开的军政府高层汇报一年来的布政司工作情况。
陈安捏着手中的紧急军情没有做声,还是耐心地听完彭英甲的汇报,等下还有副布政使杨增新关于移民实边的情况要说,同样都是军政府的大事,马虎不得。
老于世故的彭英甲一看陈安的架势,就知道有了军情,马上将准备详细汇报的内容一再压缩,非常简练的说了一些主要内容,“民国八年,布政司的岁入增幅预计比去年要低一些,但是也将达到三成以上,大约近二千九百万元北方币,剔除行政成本和继续实行的大交通战略,估计可以向军政府提供五百万军费,也算是略表心意。”
说完这几句话,彭英甲习惯性地拱了拱手,然后示意杨增新开口。
从去年开始,军政府布政司破天荒地向陈安提供了一百三十多万军费,今年赫然增加到五百万,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是这毕竟意味着军政府的财政情况终于走出了一贫如洗的窘境,让有些焦虑的陈安明显舒缓了表情。
杨增新当然不是笨人,自然也是长话短说,几句话就略略而过了,“今年移民总数将近五百万,到年底估计军政府所辖户口已经突破三千万人。我们测算之后,认为今后不可能再有如此大的移民群出现了。而且,移民实边政策估计最对还可以实行十年,就必须停止大规模实行了,否则无论是生产组织,还是文化传承,都会形成新旧移民的冲突。”
陈安有些稀奇,“新旧移民的冲突?什么意思?”
杨增新看大老板有兴趣,只好再简单解释了一下,“我们在民国二年开始组织移民,到了民国十六年就有十五年历史了。少则十五年,至多二十年,足够一批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成为主要群体,必然会形成了崭新的本土文化和意识。再有新的移民大规模涌入,已无法称为同一代群体,势必会割裂成两个不同的阶层,引发新旧冲突。”
陈安哦了一声,以前从来不知道,移民竟然还有这么多学问,甚至不能长期进行大规模移民。想想也是,十五年的时候,足够两批人产生深深的代沟了。
只不过到了民国十六年的时候,北方军政府所辖户口能否支撑起这个庞大的军政体系呀?陈安摸摸鼻子,还是多问了一句,“你们测算过没有,如果到民国十六年,军政府停止移民实边政策,所辖的户口大概有多少人?”
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有想到会问这个问题,杨增新赶紧翻开自己带来的资料,貌似当初北方工业大学的高材生们曾经帮他预测过的,“找到了,北方工业大学曾经测算过一次,估计民国十六年所辖户口是八千一百多万。”
八千多万人口呀,好像欧战前夕德意志帝国人口也不过六千四百多万,陈安好像看到过当初特遣队从欧洲带回来的资料中有这么一句。
应该足够了,可以支撑起一个军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架构了,陈安点了点头,也就不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看布政司说完了,情报署总监林玉山有些苦恼的抢先开口了,“年中的时候不是因为巴黎和会的事情吧,关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运动,北京政府镇压了一阵子,结果大批的学生逃到我们这里来了,整日在兰州一带喊口号贴标语,总得有个章程处置吧。”
“不是没有签字吗,害得我们也和英法两国差点吵翻脸。”陈安敲敲桌子,不满地说。当然并不是对运动不满,而是对英法两国姑息日本不满。
要不是北方军在背后表示强烈抗议,英法两国差点就要不顾中国没有签字的事实,而强行宣布某些出卖中国主权的条约了。北京政府除了表示谴责,根本毫无办法对抗。
眼看北方军政府为了表示不满,甚至要给苏俄攻击高尔察克放水了,终于在美国的斡旋下,有些愧疚的法国政府终于退缩了,孤掌难鸣的英国人只好不了了之。
但是这些学生始终无法理解为何中国作为一个战胜国,却没有资格恢复自己权益的事实,依然在四处抨击政府。这个北方军政府好歹也是中国地方政府之一吗,自然也挨骂了。
只是绝大多数学生纯粹是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而已,并没有参加这个党,那个派的,也不存在煽动颠覆的情形,实在不好怎么处理。
轻不得重不得呀,陈安也头疼了,这都是弱国无外交造成的。
“对其中闹腾得厉害的,以及参加过那些敌对派系的,一律强行遣返。”陈安终于下定决心。
“可没有什么理由呀?”林玉山郁闷地说,北方军政府没有因言获罪这一条。
“就说他们居留时间超了,反正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我们这里的户籍,也没有正式注册入学或就业。”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