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在北周时就是一名学者,留心各种事情,尤其对当时盛传的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生来奇特、自小见识超常印象特别深刻。窦氏后来嫁给李渊,生下四男一女。长孙炽曾经听说窦氏劝武帝抚慰突厥皇后,印象特别深刻。他认为这样明智贤慧的母亲教养出来的孩子必然不平凡,要给侄女找女婿,李渊的儿子应成为第一目标。长孙一家经多方打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年龄相若,所以就请人倒提媒,以凰求凤,把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渊也听说长孙家的女儿天生丽质,美貌而博学。因双方条件般配,郎才女貌,一提就成。这一桩美满的婚姻,使李世民在后来争天下、守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也成为史话上的一桩美谈。

以贤平忧智勇助夫

长孙氏嫁到李世民家中,面临着种种复杂的矛盾,首先是李世民的母亲窦后去世太早,整个后宫缺少掌握全权的权威,各妃嫔争权争宠、结派成系。最大的麻烦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夺嫡,李渊虽然心中明白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功高盖世,无论是功劳、才能、人品,还是号召力,李世民都要比太子李建成出色得多,把李世民定为接班人更合理些;而且唐初的一批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大多都是跟随着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深深爱戴和拥护他,对太子李建成从内心里不服。所以,李世民就构成了李建成登上皇帝宝座的最大威胁,李建成处心积虑地要把这颗“眼中钉”、“肉中刺”除掉。还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的权力欲也不小,他觊觎皇帝宝座也要越过李建成、李世民两重障碍。他认为李建成骄横自大、有勇无谋,比较好对付,最大的障碍是文武双全、威重功高的李世民。共同的争斗目标使李建成、李元吉结成了统一战线,处处给李世民设陷阱。

长孙氏心里明白,要想保全自己,取得胜利,必须走得正、站得直,滴水不漏,让别人想找茬也找不着,日久自见人心,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真相会大白于天下。长孙氏首先尽心尽孝地侍奉公公李渊,给李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使他在丧妻之后,又能真正感受到儿女亲情的温暖。另外,在嫂子和弟媳中,她多承担家务,凡事忍让几分,尊敬顺从她们,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尽量让她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

为了帮助丈夫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长孙氏昼夜焦思劳神、殚精竭力,处处忍辱负重。到玄武门兵变,兄弟阋墙,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的时候,她一反软弱顺从,旗帜鲜明、毫不畏缩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以取得斗争的彻底胜利。

公元626年,即武德九年,李世民终于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长孙氏也升为皇后。但长孙皇后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认为丈夫少年登极,很有抱负,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很是辛劳,到了后宫应该有一个安定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他。为此,长孙皇后以身作则不专宠幸,处处关心体贴太宗。有时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不畅,会不经调查,不明缘由地严厉训斥宫中侍役者。每当这时,长孙皇后也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命令把惹太宗生气的人抓起来,等她有空亲自审问处理。然后等到唐太宗不生气的时候,她就慢慢地把事情的经过曲直告诉太宗,既取得太宗的谅解,又绝不冤枉一个好人。长孙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宫中气氛比较宽松和谐。在后宫,长孙后对待其他妃嫔如亲姐妹,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一视同仁、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生下后,母亲早死,长孙皇后主动收养,给公主的母爱甚至超过了长孙皇后自己的亲生儿女,宫中人很受感动,当妃嫔、宫女有病的时候,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给以安慰。她自己长年有病,当发现妃嫔生病用药、饮食有问题,常置自己于不顾,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因此,宫中上下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

明智大义不谋私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曾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大功。唐太宗几次想封他为右仆射(宰相)。当太宗亲自告诉长孙皇后时,她不禁大吃一惊。长孙后心里实在不安,她语重心长地对太宗说:“妾位居三宫之首,妾家已贵宠至极,实在不愿父兄之辈再位居显要。历史上外戚弄权误国的事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产、吕禄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桀、上官安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他们最后都因谋反篡位而被杀,祸及家族,这应该成为刻骨铭心的教训啊,希望皇上矜察。”只是太宗对长孙无忌太了解,两人是布衣之交,出生入死。他看中的是长孙无忌的才能,而没有半分私心。所以他从容地说:“皇后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用长孙无忌是为社稷着想,是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并不因为他是你哥哥。没有才能的人虽是至亲也不能用;如果有才虽有仇隙,只要改过,我也重用。右仆射这职位只有他才能胜任,别无佳选。请皇后不必过虑。”

长孙皇后见劝阻无效,便派人把长孙无忌叫到宫中,直言相劝:“皇上任命你为右仆射,我已向皇上表明,你不适合。长孙家的人最好不要再做高官,这样可以省却不少麻烦。你最好向皇上力辞右仆射之职。”长孙无忌也理解妹妹的良苦用心,不久,亲自拜见太宗,坚决请求辞去职务。长孙皇后又极力劝说太宗接受。太宗李世民无奈,只得接受了长孙无忌的请求。

在太宗最喜爱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之时,所陪嫁妆什物超过永嘉长公主(李渊之女,太宗之姊)的一倍。这事很快被大臣魏徵听到了,他就劝谏太宗说不合情理,应该更改。太宗心里不满意。但表面上仍装作很高兴的样子,下令公主的嫁妆按永嘉长公主的一半陪送。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生怕皇后不满。不料长孙皇后听后盛赞魏徵处事公正、令人信服,不愧为保国忠良,并请求太宗采纳魏徵之谏。太宗听完心里豁然开朗。长孙皇后派人带着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去魏徵府上表示感谢,并捎话说:“很早听说魏公为人刚直不阿,从公主出嫁这件事上看得更加清楚。希望魏公能永远保持这种高尚的情操,对国家的忠心不要有丝毫改变。”

长孙皇后吸取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时时引以为戒。长孙皇后虽不干涉朝政,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有损江山社稷之事时,她却总是苦苦规劝,可谓用心良苦。

有一次,太宗上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大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徵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正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心里什么都明白了,她退回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才穿的朝服,盛装打扮,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的面前,深深一拜,严肃地向太宗道贺。太宗不解其意,惊诧问道:“出了什么事?皇后何以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徐徐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能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现在看来,魏徵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当然是因为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恍然大悟,感激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

贤明克俭国事为重

长孙皇后自幼勤奋读书,位为皇后仍坚持不懈,就是在梳头时,眼还是看着书。她吸取历史教训,认为国家大事应由皇帝与大臣们商量决定,女人过多干预朝政不是好事。虽然长孙皇后知识渊博,与太宗私下闲谈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可一旦太宗与她提到朝政,她就引开话题不肯发言。有的皇后,皇帝活着的时候不干预朝政,当皇帝先她而死,那就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了。长孙皇后为避免这一点,早就想好了办法。有一次唐太宗病重,长孙皇后就偷偷在裙子上带着毒药,准备一旦太宗比她先去,她马上服毒自杀。

为了在宫廷内部树立勤俭节约的风气,公元627年,长孙皇后亲自率领宫廷内外自贵妃到宫内女官,内、外命妇,诸如王、嗣王之母、妻,一、三、五品以上官员之母、妻等有封号的官太太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