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捎诨囊薅扰盗松硖澹蚨∏橐惶毂纫惶煅现亍\补箦没镏谭岬叟淖啾荆绱艘焕矗猿⒗镎ǘ崂⒐葱亩方堑亩靡磺宥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将死之时,命大臣代笔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皇太子;当时载淳尚不满6岁,无法独立执政,便命其宠信的王公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协助载淳处理一切政务。肃顺等人都是咸丰皇帝在位初期,为施展个人宏图大志而重用的大臣,后来咸丰皇帝雄心日减,耽于声色,朝政便由他们把持了。8人中,肃顺胆大有远见,办事果断,他是核心,但因他骄傲自大,结怨甚多。咸丰皇帝临死前的这种安排,朝里朝外有许多人心怀不满,其中最有意见的就是慈禧。

野心勃勃的慈禧,尽管已成了“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朝野皆称为“慈禧太后”,但她并不满足,觉得手中没有实权。慈禧是一个素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对肃顺等人包揽政柄、奉承咸丰皇帝、无视她的存在、压制她出头的做法早就非常憎恨。特别是有传闻说,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赐死慈禧而仅留其子,以免日后慈禧专权,咸丰皇帝犹豫未决,因此慈禧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

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慈禧的仇恨不敢表现出来,咸丰皇帝一死,眼见肃顺等人控制政权,岂能甘心?慈禧在权欲与仇恨的推动下,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消灭对手,掌握政权。为此,慈禧周密谋划,采取了一系列颇为主动的步骤。

慈禧首先利用自己的皇帝生母身份,控制了“同道堂”的印章,代子钤印,八大臣对此极为不满。于是慈禧便怂恿皇帝不予用印,因此辅政大臣首次发给内阁和地方官员的咨文,就没有印章。最后肃顺等人只好妥协让步。懿贵妃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然后联合其他势力,图谋政变。要打败肃顺等人,慈禧深感自己势单力薄,于是她决定联合那些对肃顺等人不满的人,共同对付肃顺等人。她联合的最主要对象就是恭亲王奕䜣。恭亲王奕䜣,是咸丰皇帝奕裕耐敢炷傅艿埽拦饣实鄣牡诹龆印^仍}死前,由于和六弟关系不好,没有把奕䜣列入辅政大臣之中;奕裕篮螅嗨车热擞植恍磙叁去热河奔丧。这一切,对于有政治野心的奕䜣来说,内心极为不满。奕䜣的这种心境和慈禧非常相似。对于慈禧来说,奕䜣不仅在内阁和军队里一直有众多的支持者,而且还得到了洋人的信赖。当初,咸丰皇帝在逃离北京时,留下奕䜣与英法侵略军交涉,奕䜣在谈判中满足了洋人的要求,在列强中引起“较好的反应”,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对于奕䜣来说,慈禧是一把“尚方宝剑”。所以,当慈禧派宠信太监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联络奕䜣时,双方一拍即合。奕䜣不顾肃顺等人的阻止,强行来热河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奠祭咸丰皇帝。之后,慈禧单独召见了他,叔嫂密谋策划了政变的具体方案。然后,奕䜣回到北京,开始联络人员、组织力量,为政变积极做准备。除此,慈禧还拉拢钮祜禄氏,让她相信肃顺等人心怀叵测,图谋不轨,并要钮祜禄氏和她一道垂帘听政。钮祜禄氏比她小两岁,和她本不和睦,虽心地比较善良,但缺乏主见,经不起她的花言巧语,曲意奉承,终于同意了她的主张。

第三步,慈禧和奕䜣开始策动一批官员弹劾肃顺等辅政大臣,并制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像胜保等咸丰皇帝在位时不得宠的大臣,纷纷指责肃顺等辅政大臣,说他们“揽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纶音,挟至尊以令天下,实无以副寄托之重,而餍四海之心”;同时提出“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一时间,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撤销肃顺等人辅政的呼声响遍朝野。在这种气候下,慈禧大胆地做了一些政变前的试探动作,主要是削减了几个辅政大臣的军权。当载垣等人以事务繁忙为由,违心地要求减少他们的部分职务时,慈禧立即顺水推舟,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解除了载垣的銮仪卫、端华的步军统领、肃顺的管理理藩院的职务;并通过奕䜣同兵部侍郎胜保相勾结,还收买了另一个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对于慈禧的步步紧逼,八位辅政大臣中,肃顺主张“先行下手”,但其他人不同意,对此,肃顺在被捕后曾抱怨不已。

公元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皇帝的灵柩要运回北京。慈禧以护送灵驾任务重要,让肃顺等人护送,自己却和慈安太后、小皇帝载淳绕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后,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诉说了肃顺等人的“罪状”,并说“辅政之事”是肃顺等人伪造的诏书,并不是咸丰皇帝的“钦命”。大学士周祖培、贾桢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后临朝听政。胜保等武将更是气势汹汹地说:“非皇太后临朝听政,召对群臣,没有办法通下情而正国体。”满朝文武见此情形,没有一个敢反对的。加上英法使馆早就扬言:“只要朝廷不在北京,端华、肃顺继续掌政,我们就不认为中国已确实承认了条约。”以此施加压力。

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慈禧挟制载淳,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革职拿问,并严行议罪。接着突然将载垣、端华、肃顺3人逮捕,逼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肃顺处斩,其余5人或革职或发遣。与此同时,凡拥戴垂帘听政的人都按功行赏,加官晋爵,其中当属恭亲王奕䜣头功,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掌握了军政大权。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禧与慈安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废弃载垣拟定的年号“祺祥”改为“同治”,以示两宫皇太后与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为“辛酉政变”;又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北京,外国人多称为“北京政变。”这次政变,开始了慈禧长达48年的黑暗统治,在慈禧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此时,名义上为两宫太后听政,但慈安仅是陪衬与摆设,实际朝政大权全由慈禧一人操纵,慈禧已成了不挂名的女皇。朝臣对她虽不呼“吾皇万岁”,然却又把她神化于皇上之上,称她为“老佛爷”。这一年,慈禧才27岁。

再度垂帘罔顾国忧

慈禧垂帘听政后,对外进一步投靠列强,满足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对内联合各方面的反动势力,疯狂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少数民族起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慈禧采取各种阴谋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在朝廷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不可冒犯的大独裁者。

公元1873年,即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已经18岁了。依照祖制,慈禧应该把政权交给皇帝,这叫做“还政”。对此,慈禧尽管十万分不愿意,却也毫无办法。偏偏同治皇帝不争气,由于慈禧多方干预他的私生活,在后妃之间制造诸种矛盾,赌气之下不再亲近后妃,竟让太监领着,微服化装到花街柳巷去寻欢作乐,结果染上了重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便一命呜呼。慈禧与同治皇帝没有多少母子情谊。同治给慈安请安,还留下说一会儿话。等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那里,反而连一句话也没有,母子关系越来越糟。在慈禧眼里,权力比儿子重要。同治皇帝长到14岁时,按照前朝惯例,就应该接掌政权(即亲政),可是慈禧根本不提这码事。直到同治皇帝17岁时,慈禧才不得不答应次年还政。但是多年来,慈禧的党羽已遍布朝廷内外,同治皇帝即使掌握了政权,实际上也当不了多大的家。对于这一点,同治皇帝心里自然也很明白。同治皇帝在执政前后,也曾与慈禧发生过几次冲突,表示了他的不满,但最终也没起什么作用。

同治皇帝死了,但他没有留下孩子。按照规矩,可以选一个年长一些的晚辈,继承皇位。但是那样一来,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祖母辈),就不便于再继续听政。于是同治帝一断气,慈禧立即派亲信太监和士兵把守宫廷内外,然后召集亲王大臣进宫举行会议,提出继承皇位问题。慈安提出立恭王奕䜣的儿子载徵为帝,奕䜣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伦为帝。慈禧当然不会同意,驳回了两位提议人以后,自己提出立载淳的堂弟载湉来继承皇位,慈禧做出这种安排,可谓煞费心机:首先,载湉与同治皇帝载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