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首先在朝廷内部进行大调整,凡近臣要职,均选用自己的亲属,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梁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皇族势力受到打击。这种与皇族的斗争,终梁氏一生一直不断。为了赢得支持,梁太后提出在国内恢复蕃礼,取悦党项贵族。

公元1069年三月,梁太后派人攻入秦州,攻陷刘沟堡,杀死宋将与士卒数千人。当时宋神宗刚刚即位,年轻气盛,为了报复夏国的进攻,下令禁止宋朝边民与夏民私市贸易,进行经济封锁。这一来,夏国不过几月便货用缺乏,梁太后又大举发兵攻庆州,大掠宋朝的户口。闰十二月,梁乙埋率领亲兵进攻顺安、绥平、黑水等砦(均在今陕西绥德境内),接着又围攻绥德城10余天,多亏宋朝绥州镇抚使郭逵在定仙山点放烟火,虚张军势,夏兵才惊惧走散。

公元1070年八月,梁氏集中夏国的全部兵力,大军几路齐出,进攻环、庆等州,多者号称30万,少者20万,一直攻至庆州城下。宋庆州守将被杀,吐蕃董毡部乘机进入夏国西境,梁乙埋方才退兵。

公元1071年,夏军攻下了宋军新筑的各堡,将士千余人战死。宋神宗赶紧下诏撤兵,夏兵不战而胜,重新夺回罗兀城。五月,与宋朝谈和。九月,梁太后再次派员索取绥州,宋朝不许,直至翌年七月,两国议定以绥德城外20里为界,宋夏战争才暂时停息,但新一轮的较量又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了。

绥州定界后,梁氏采用汉人学士景洵的建策,企图夺取吐蕃占据的武胜城,武胜是西夏向西发展的要路,与夏国安危唇齿相依。这时,宋朝任命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也建策争夺武胜,断其羽翼,扼制西夏。天赐礼盛国庆四年(1072年)闰七月,梁乙埋派兵进攻武胜,吐蕃守将瞎药战败,武胜城将破。这时王韶率领宋朝大军到来,夏兵出乎预料,仓促应战,被宋军击败。瞎药弃城逃跑,宋军占据武胜城。宋神宗在武胜建立了镇洮军,后又升为熙州,设立了熙河路,任命王韶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宋军攻下河州。河州原是吐蕃首领木征的居地,木征早已降附西夏,被王韶击败后,逃到夏国,请求梁太后派兵收复河州。又次年四月,梁乙埋派兵7000人出援,被王韶击败。木征走投无路,只好归降宋朝。西夏的西边藩屏尽失。夏军的屡战屡败,使得国内哗然。

公元1076年,秉常年满16岁,开始亲自执政,但这时母党梁氏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所以实权依然掌握在梁太后手中。

公元1080年一月,秉常在皇族支持下,又下令取消蕃仪,恢复汉礼。梁太后屡次劝阻秉常,与梁氏一系的贵族也群起反对,惠宗不理。但权力不在惠宗手中,所以这番措施未曾实行。他处于梁太后的高压之下,心中郁闷,但初衷不改,羡慕毅宗时推行汉礼,与宋交好。秉常身边有一位将军李清,本是秦(今陕西)人,逃亡西夏。秉常渴慕中国的礼仪文化,与李清相交甚欢,封他做了将军。李清劝说秉常将黄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归还宋朝,两国以河为界,结好宋朝,以便借助宋朝力量削弱梁氏势力。秉常接受建议,并准备派李清前往宋朝联系。李清又为秉常引进汉族的艺伎乐人,这越发激起了梁太后不满。于是她与梁乙埋和幸臣罔萌讹设下“鸿门宴”宴请李清,席间将李清逮捕处死。随后又把惠宗囚禁到离故宫5里左右的兴州的木寨,斩断河梁,使之与世隔绝。

秉常被囚的消息传出后,秉常的亲党和各部的酋长,各领所部,固守堡寨,与梁氏对抗。梁乙埋用银牌招谕,也无人听从,国内大乱。分领右厢兵马的重臣仁多族几乎和梁氏刀枪相向。五月,保泰统军藏花麻甚至向宋朝熙州(今甘肃临洮)地方官表示举族愿为内应,请求宋廷出兵征讨。宋神宗也认为这是兴师问罪的“千载一时之会”,下诏出征。六月,宋神宗以熙河经略使李宪出熙州(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鄜延总管种谔出鄜延(今陕西鄜县);环庆经略使高遵裕出环庆(今甘肃环县),泾原副总管刘昌祚出泾原(今甘肃泾川),签书经略使王中正出河东,5路大军共合50万,分兵齐出,企图一举荡平西夏。梁太后听说宋朝发起大规模进攻,慌忙调遣各监军司兵委大帅梁永能领兵抵御。八月,禹藏花麻听到李宪已经攻入夏境,便领所部弃城出走。驻守西使城的党项族首领讹勃哆等,率兵万余人向宋朝投降。梁乙埋派兵数万赴西使城增援,途中得知城已丢,只好退守龛谷(今甘肃榆中南)。龛谷是西夏窖藏粮食的地方,夏人称为“御庄”。李宪进占西使城后,乘胜挺进龛谷,夏兵抵抗失败,纷纷溃逃。宋军攻破龛谷,发窖取谷及城中弓箭等武器,大军转而攻下兰州。

宋朝5路大军远征西夏,捷报频传,夏军节节败退,梁太后束手无策,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议对策。少壮将领请求整军再战,只有一位老将说不要主动迎战,最好办法是坚壁清野,纵敌深入,然后在兴灵一带,聚集重兵,另外用轻兵抄敌军后路,断绝他们的粮运,宋军无粮就会不战自困。梁太后采纳了老将的意见,调集国中10万精兵,重点防守在西夏核心地区兴州、灵州一带。梁太后这个决策是很明智的,战局不久就发生了逆转。十一月,刘昌祚率兵直逼灵州城下,几乎攻破城门,但高遵裕担心他攻城成功,派人命令他暂停,等待自己的大军去夺头功,待到两军会师,已丧失了战机。夏军一面坚守,一面派出轻骑断绝粮道。宋军粮饷不继,又饥又饿。梁太后又命令掘开黄河七级渠,水淹宋营,宋军无备,淹死无数。时值隆冬,侥幸凫水逃走,不耐饥寒,又有大批士卒死亡。两军丧亡大半,陆续败走,夏军衔尾疾追,宋军一败再败,10万大军只剩下13000多人。种谔一路也因粮道被抄,士卒恐慌,全军溃败,沿途大雪漫天,士兵乏食,不断倒毙,近10万人的大军只剩3万人还塞。

不过西夏经历这次剧烈的战争,损失也不小,元气大伤。梁太后实行坚壁清野,前方空虚,宋军得以顺利地占有许多城池,丢失了不少的地盘,沿边的肥沃土地也因战线内移而无法耕种。百姓辗转迁徙,牛羊财产大量丢失,西夏的经济也受到了空前的破坏。

宋神宗对5路攻夏失败一直耿耿于怀,来年四月,熙河统帅李宪奏请再次西征,朝臣争议不已。恰巧知延州沈括建议在横山筑城,取建瓴而下的形势,俯瞰西夏,使西夏不敢正视朝廷。宋神宗采纳沈括建议,决定趁机兴兵,派给事中徐禧考察建城地点,选定了永东。种谔反对在永乐筑城,因为永乐在夏、银、宥三州交界,距银州25里,地当银州冲要,夏国必定力争,筑城不能裨益国家,反惹起西夏的战争,岂不是失策吗?徐禧一定要筑城西夏必争的地方,表示上国的威风,使西夏畏惧。徐禧奉诏建城,14日竣工,神宗大喜过望,赐名“银川砦”(今陕西米脂西)。

永乐是西夏的必争之地。果然,城池刚刚修好,梁太后即点集大军令统军叶悖麻、口芋讹埋率领六监军司30万大军进攻永乐城。徐禧慌忙出援,两军相遇在永乐城下,大将高永能见夏军众多,建议乘夏军立足未稳,突然袭击,却遭徐禧怒斥,说是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坐失良机。西夏军的步兵称作步跋子,多是山区部落,“上下山坡,出入溪涧;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西夏书事》卷二十六)。骑兵称作铁鹞子,骁健异常“倏忽百里,往来若飞。”(同上)打仗时,山谷险要,地形不便,就用步跋子,地形开阔,利于驰骋,则纵骑兵冲杀,号称铁骑。夏军耀武扬威,兵临城下。宋军隔河对阵,士兵面有惧色。永乐城下,一片沃野,夏军纵铁骑渡河。大将曲珍深知西夏骑兵锐不可当,力劝徐禧趁其半渡,挫其锐气。徐禧不听,说什么王师堂堂正正,不耍什么诡计。说话间西夏铁骑冲过河来,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徐禧手忙脚乱,掉头便跑,7万大军一触即溃,退入城中。西夏军呼啦一声,把永乐城包围数重,又断绝水源,卡断粮运,奋力攻打。城中宋军无水,渴死大半。不久城被攻下。徐禧、李舜举、高永能尽皆战死,将校死数百人,士卒、役夫死者达20万。只有曲珍等丢盔弃甲坠城逃免。西夏军攻下永乐,乘胜进围米脂,耀兵3日,方才退去。

惠宗秉常即位以来,夏宋交兵数次,宋朝只得到葭芦、吴堡、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