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拘谨和沉默,直到高太后的名誉受到伤害威胁时,才开始被她自己打破。

高太后死后,赵煦改元绍圣,正式打出继承神宗变法事业的旗号,政局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派分子接踵回到朝廷,章惇被任命为宰相,曾布、蔡卞等分居要职,新法全部恢复实施,对元祐年间得势的旧党大臣们的清算也以更加无情的方式展开了。吕大防、刘挚、范纯仁、苏轼等人被贬到最荒僻的地区加以编管,已死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官职被追夺干净,章惇甚至建议追废高太后。

向氏已经熄灯就寝了,突然听到这一消息,大惊失色,连忙起床,找到赵煦哭诉说:“我每天都侍候太皇太后,老天在上,哪里来的这种话?假若皇上执意这样做,日后还能有我吗?”赵煦的生母朱太妃也极力劝阻。赵煦自知理亏,拿过章惇的奏稿,在灯烛上烧掉。第二天,章惇、蔡卞又递上奏折,坚持己见,赵煦勃然怒道:“你们不想让我入英宗庙了吗?”扯过奏折,撕成碎片扔到地上。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宣仁之诬”的一桩公案。

神宗共生了14个儿子,其中有8个早死,这时在世的只有申王赵佖,端王赵佶,成国公赵俣、蔡王赵似、祁国公赵偲5人。赵佶异常聪明,天赋极佳,蹴踘骑射、笔砚丹青样样精通。由于他对向氏极其孝顺,每天都到向氏居住的慈德宫问安起居,虽说他轻佻浮浪的坏名声早已远扬,但在向氏的眼里却是个聪明好学、孝顺知礼的好孩子,对他的钟爱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诸王。

赵煦去世的当天,因他无子,由谁即位这个问题就迫在眉睫。时宰相章惇,提出要让“眼有毛病,不便为君”的神宗第九子申王赵佖即位,反对立轻佻浮浪的赵佶。向氏看出一贯擅长弄权的章惇有篡权阴谋,于是果断地立自己最钟爱的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

向氏执意立赵佶除自己的感情好恶外,不能不说还有一重为国家打算的动机。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20多年后正是这个她认为靠得住的好孩子断送了大宋朝江山。对此向氏难辞其咎。

章惇等人仍对赵佶不放心,就奏请向氏垂帘听政,权同处分军国事,向氏再三推辞。赵佶却对向氏立己于不可立之中感激涕零,哭拜在地,乞求不已,向氏见他如此仁孝,很是感动,只好答应下来。

向氏一上台,立即展开了摧新复旧的行动,提拔韩忠彦为宰相,恢复或追复范纯仁、文彦博、司马光等30余人的官职,苏轼等人也从荒僻之地移居内地。而章惇、蔡卞等人陆续遭到贬逐,一些被认为扰民害国的新法再度废除。朝廷上的政治气氛很快呈现出了元祐初年的样子,被称作“小元祐”。

向氏喜气洋洋地看着朝政纳入到了符合自己愿望的轨道,而赵佶对自己更加孝敬,言听计从,更使她以为后事有托、前途有望了,谦冲好静的脾性再次回到身上。七月初一,垂帘听政不满6个月,她便放心满意地回到了内宫。

次年正月十三日,向氏病死,终年56岁。谥为“钦圣宪肃皇后”,葬于永裕陵西北角。

第二百七十二章 朱氏北宋神宗赵顼妃

姓名:朱氏

生卒年:不详

籍贯:开封

婚配:北宋神宗赵顼

封号:皇太妃

封后时间:公元1085年

子女:哲宗皇帝赵煦、蔡王赵似、女儿徐国公主

谥号:钦成皇后

朱氏出身于一个平民之家,她幼时的经历相当坎坷。她的父亲本姓崔名杰,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李氏年纪尚轻,带着她改嫁到一个叫朱士安的人家,她即随之改姓为朱。幼年丧父已是不幸,但更悲惨的是继父朱士安并不喜欢她,李氏无奈,只好把她托付给一个姓任的亲戚抚养。

时光如梭,一晃十几年过去,朱氏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秀丽少女,在熙宁初年,朱氏被选入宫,分派到神宗赵顼身边当一名御侍宫嫔。春风几度,为赵顼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即后来成为哲宗皇帝的赵煦、蔡王赵似和徐国公主。她也慢慢由才人、婕妤,晋封为德妃。

公元1085年,赵煦即位,朱氏被尊为皇太妃。自幼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所养成的温恭柔顺的性格,没有使朱氏因为是皇帝的生母而骄矜自得,对待宫中嫔妃她一直十分谦谨,在婆婆高太后面前,她更是毕恭毕敬,极尽妇道。尽管如此,高高在上的高太后起初仍不把她放在眼里,有时甚至还要训斥上几声。

同年十月,朱氏护送赵顼的灵柩前往巩县(今河南巩县西)陵墓区安葬,途中驻于永安(巩县西南)。当时,曾担任过宰相的韩绛知河南府,亲自从洛阳到永安迎驾,朱氏走在后面,韩绛亦往迎之。葬礼结束后,朱氏回到宫中,偶尔向高太后提起此事,高太后不听便罢,一听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老臣,你哪能受他的望尘之礼!”吓得朱氏淌着眼泪连连向她谢罪。最高权力者的一笑一颦都会成为趋炎附势之徒的圣旨天条,看见高太后对朱氏产生了不满,几个马屁精顾不得细想朱氏是何许人也,立即顺着高太后的话头奏上了朱氏的所谓过失。有个叫吴靖方的御药院官员还描绘了许多细节,说朱氏奉灵柩西行的路上,不知何故竟笑出声来,这是不敬先帝;韩绛到永安拜见她时,她坐在堂上屁股都不抬一下,也没有一句慰劳之言,这是不重老臣等等。然而另一些官员却对高太后的这种态度不以为然,他们或者出于公心,或者企图从另外角度讨好高太后,提出应该进一步尊崇朱氏,为高家将来打算。承议郎、守起居舍人邢恕有天就对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说:“太妃过去是先帝之妃,今日乃皇帝之母,母因子贵,理所应当,小人离间之风,决不可长,万一皇帝知道此事,你老高家将来可就麻烦了。”高公绘吓了一跳,忙问如何是好。邢恕说:“看在老朋友的面上,我替你起草一道奏疏,你出面向太皇太后请求尊礼太妃吧。”高公绘就把这封奏章请人誊抄一份秘报给高太后。高太后一看,既生气又奇怪,宣来高公绘,厉声问道:“你不识字,是谁教你写的?若不实说,打你板子!”高公绘颤颤兢兢,把前后经过统统招供出来。高太后更是大怒,当即下令把邢恕贬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县)。

高太后聪明过人,最终心平气和之后,冷静地想了想邢恕和高公绘的话无论从礼法名分还是从自己的长远利益来讲,都是有些道理的。于是在元祐三年(1088年)七月下了一道诏令,让有关部门稽考典故,讨论如何褒崇朱氏。从此之后,朱氏便在车舆、伞盖、冠服等方面,正式享受起了与皇后完全一样的待遇。绍圣年间,向太后进一步提高朱氏的地位,命令在她的住处建殿,改乘车为舆,可以从宣德东门出入宫禁,百官所上笺奏称朱氏为“殿下”,住所定名“圣瑞宫”。封赠其崔、朱、任三个父亲皆为师、保。

公元1102年二月,朱氏病死,终年51岁。追尊为皇后,谥号钦成,陪葬神宗的永裕陵。

第二百七十三章 孟氏北宋哲宗赵煦皇后

姓名:孟氏

生卒年:公元1073~1131年

籍贯:北宋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东南)

婚配:北宋哲宗赵煦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092年

子女:一女福庆公主(12岁时亡)

尊号:隆祐太后(初尊“元祐太后”)

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

公元1092年,赵煦17岁,高太皇太后和向太后觉得应该给他立一个皇后了,就物色了百余名世家少女入宫备选。眉州防御使兼马军都虞侯孟元的孙女孟氏,虽比赵煦大了将近5岁,端淑幽娴,生得文静,因而雀屏中选。举行了盛况空前、最为隆重的婚礼大典后,孟氏与哲宗成亲了,不久被封为皇后。

据说,当时太史局议定五月十六日是个黄道吉日。但在道教理论中,五月十六是天地交合之日,夫妇应分居别寝,违犯者必折寿早死,所以民间都把这天当作忌日。皇太妃朱氏以及赵煦本人仍对此心存忌讳,高太皇太后出面裁决,最后还是把大喜之日定在了五月十六日。

大婚典礼这天,盛况空前,人人脸上溢满了笑容,唯独小皇帝赵煦看到孟氏姿色平平,脸上明显地流露出了不满意的神情。

一年后,孟氏生下女儿福庆公主。此时赵煦已另有所爱,对孟氏就更见疏远了,孟氏只得与女儿厮守空房。

赵煦宠爱的是美女刘氏,刘氏挖空心思想要取代孟氏后位。公元1096年秋,福庆公主患病,多方医治不见好转,孟氏心焦如焚。孟氏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