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原来,宋祁把诰敕密封好还未送出之时,曾犹豫了一下,问李淑这样做是否合适,李淑心怀鬼胎,想看宋祁的笑话,明知他有误,却说:“只管送去,保准没事!”宋祁闯了祸,李淑奸险小人的面目也暴露无遗,落了个偷鸡不成反蚀米的下场。一封诰敕竟这样使两个翰林学士丢了官。

册礼非举行不可了,这可是宋朝有史以来头一遭,为郑重起见,赵祯特命参知政事庞籍兼任贵妃册礼使,以他为首组成了一个筹备班子,经过反复研讨,又参照历代典故,专门修撰了一套《贵妃册礼仪注》。少府监文思院的能工巧匠们在昼夜赶制所需的各种器具,负责礼仪的官员们也在就“贵妃应不应该接受命妇之拜”等问题争论不休。这个说:“贵妃乃正一品,与外廷的王公地位平等,岂可受命妇之拜?”那个说:“人家贵妃当修媛时,命妇们就不敢抗礼了,何况升为贵妃呢?”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各个衙门整日忙碌的重点全是这件册礼之事。

当初那个将张氏母女拒之门外的本家叔叔张尧佐,这时也攀着侄女的裙带扶摇直上了,这倒不是因为张氏秉性厚道,心无芥蒂,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起见,有必要在朝廷中培植并借重这个叔叔的势力,于是张尧佐仅在五六年间,就从地方知州爬上了三司使的高位。张尧佐政绩平平,为人自私,在同僚中威信较低,他的骤然发迹,顿时引起了许多正直官员的不满,谏官包拯、余靖等人就交章论列、痛加弹劾。而张氏始终觉着叔叔地位太低,显得自己出身的阀阅不够显赫,所以再三向赵祯吹枕边风,求他给张尧佐加官晋爵。

公元1035年,即景祐二年闰十一月,张尧佐一天之中竟接受了宣徽南院使、维索节度使、景灵宫使、同郡牧制置使4个官职,诏令一下,朝议大哗,包拯骂张尧佐恬不知耻,实乃“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也”!素来沉默寡言的新任御史中丞王峰正也率众官抗颜直谏。张尧佐迫于压力,辞掉宣徽使和景灵宫使,赵祯才把这场风波平息下去。但张氏仍不死心,过了不久,又向赵祯提出封张尧佐为宣徽使。一天早晨,赵祯要去上朝,张氏特地送到殿门,娇态万种,摸弄着赵祯的脊背说:“官家今天可别忘了宣徽使。”赵祯通体酥麻,满口应承,一上朝就宣布任命。包拯请求陛对,力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慷慨激昂,唾沫都溅到了赵祯脸上。退朝后,赵祯满面尴尬,对着前来迎接的张氏一边用袍袖擦脸,一面埋怨说:“包拯凑到我面前说话,喷了我一脸唾星。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当御史吗?”埋怨归埋怨,赵祯宁可自己遭唾溅,张氏的面子可是不能不给的,张尧佐最后还是当上了宣徽使。

文彦博因是张氏父亲的生前好友,这时也跟着她沾了大光,据说文彦博出任益州知州就是张氏帮忙促成的,文彦博到任后为表达感激之情,特地制作一幅“织金灯笼锦”进献给她。益州(今四川成都)是历史悠久的“锦官城”,丝织业最为发达,灯笼锦又名“天下乐锦”,纹样由几何图案并列组成,中有灯笼,灯旁悬结谷穗,灯的周围隐隐有蜜蜂飞动,隐喻五谷丰登之意,工艺精致,色泽绮丽,是当时极其稀罕的高级蜀锦。张氏一穿,越发光采照人,锦上添花,连赵祯都被唬了一跳,忙问她从何得来。张氏故作严肃地说:“此乃文彦博所送,他虽是我父亲的旧交,我能穿上这等贵重的衣服,还不是因为他看在陛下的面子上?”赵祯自然很是喜欢,对文彦博也产生了好印象,很快把他召到朝中任参知政事。这时,贝州发生士兵王则起义,连败官军,赵祯寝食不安,对着张氏大发牢骚:“这些大臣平时养尊处优,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一个能为国了事的,天天上殿又有什么用处?”张氏忙偷偷派人授意文彦博。第二天,文彦博挺身而出,要求前往破贼,赵祯大喜,命他为河北宣抚使,残酷地将起义镇压下去,文彦博由此官拜宰相。显然文彦博若无张氏暗中帮忙是不会这么快就爬上宰相宝座的,御史唐介抓住这一点对他痛加弹劾,揭露他走了张贵妃的后门。唐介若单纯弹劾文彦博倒也罢了,居然把矛头指向了张氏,难怪赵祯会大发雷霆:“唐介说别的尚可,说文彦博巴结贵妃而升官,此何言也?!”当即贬唐介为春州别驾,春州在岭南地区,环境水土最为恶劣,贬至此地处罚特重,后经蔡襄等人求情才改为英州别驾。这件事一闹,文彦博也在朝中待不下去,出为许州知州。当时人梅尧臣写了一首《书窜》诗说:“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

内得皇帝专宠,外有朝臣相帮,张氏俨然成了不是皇后的皇后,甚至到郊外游玩时都想打着皇后的卤簿,招摇过市,幸亏曹皇后待人宽厚,赵祯此时也多少接受了一点尚杨争宠的教训,在这方面对张氏稍加约束,才没有闹出乱法紊政的事来。

转眼到了公元1054年,即至和元年的正月,在这喜庆佳节里,汴京城内却流行起了可怕的瘟疫,死者相继。深居内宫、宠爱日盛的张氏不知是感染上瘟疫还是因为得了别的什么急症,竟一病不起,在正月初八这天香消玉殒了,年仅31岁。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爱恋过的嫔妃难以枚举,最得盛宠者首推这位张贵妃。

一往情深的赵祯眼睁睁看着宠妃猝然归西,禁不住涕泪纵横,悲悼不已,特命用皇后之礼治丧于皇仪殿,辍视朝7日(贵妃只能辍朝3日),京城禁止音乐1个月。追封张氏为皇后,谥号“温成”。追赠其父张尧封为清河郡王,母曹氏为齐国夫人。

第二百七十章 高氏北宋英宗赵曙皇后

姓名:高氏(乳名“滔滔”)

生卒年:公元1032~1093年

籍贯:北宋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

婚配:北宋英宗赵曙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047年

子女:四子(神宗赵顼、歧王赵颢、润王赵颜、嘉王赵君页),一女(寿康公主)

谥号:宣仁圣烈皇后

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赵顼刚刚病死,他和王安石等人主持实施达16年之久的新法,即被全盘否定,逐个废除;原先因参与或支持变法的人全被吹落乌纱,而那些曾经反对或破坏变法而遭排挤打击的元老旧臣们则纷纷东山再起。而掀起这阵狂飙的便是赵顼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

高氏的出身门第异常高贵,她的曾祖是太宗时就以武功起家官封忠武军节度使的高琼,她的祖父高继勋也有功于王室,官至节度使,父亲高遵甫任北作坊使,她的母亲乃北宋开国元勋大将曹彬的孙女,母亲的胞妹就是仁宗的慈圣光献曹皇后。曹皇后非常疼爱这个小外甥女,把她接进宫廷,养在自己身边,可巧,仁宗赵祯因没有儿子,也把4岁的侄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养到宫里。高氏的乳名为滔滔,滔滔与宗实,从小便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嬉闹玩耍,亲热得像同胞兄妹一样,宫中上下都习惯地将宗实称为官家儿,滔滔为皇后女。赵祯每逢瞧见他俩耳鬓厮磨的热乎劲儿,就非常开心,经常逗弄宗实说:“娶皇后之女当媳妇如何?”

滔滔与宗实在宫中生活了五六年之久,于公元1039年秋,赵祯的第二个儿子赵昕出生,宗实和滔滔便各自回到父母家中。转眼春秋10载,滔滔年已及笄,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黄花姑娘。赵祯想起昔日的情景,有天对曹皇后说:“咱夫妇老而无子,过去收养的十三(赵宗实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滔滔,都已长大成人了,我为十三、你为滔滔主婚,让他俩两相嫁娶吧。”

公元1047年初,高氏嫁到濮王府,封为京兆郡君,当时宫中称此事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传为佳话。小两口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和睦缱绻,感情更加亲密,次年四月,高氏便产下麟儿,取名赵仲鍼,后改名赵顼。以后的十几年间,到赵曙登基时,她共生有4个儿子(颍王赵顼、岐王赵颢、润王赵颜、嘉王赵頵)和一个女儿(封寿康公主)。

公元1063年,赵曙登基称帝。随即,高氏正位中宫,成了皇后。4年后,其长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她又成了太后。

高氏立为皇后之前,其弟高士林已在宫中担任内殿崇班了。士林做的虽是武官,但对儒学很是喜爱,广泛涉猎经史,能通大义,尤有巧智。赵曙见他是个人才,又是内弟,便多次想提拔他,可是每次与高氏说起,高氏都不同意,还说:“士林得以为官禁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