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不得,沙州刺史杨法琛因求为黎州刺史不得,均对萧纪不满,遂皆潜通于魏。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五月,尉迟迥在两人配合之下,长驱直入,进围成都。

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六月,萧纪进至西陵,萧绎护军陆法和早已筑二城于峡口两岸,运石填江,铁锁横断,阻击蜀军。萧纪遂筑连城,攻断铁锁。陆法和连连告急,萧绎因王僧辩正率主力在长沙讨伐陆讷,只得从狱中放出俘来的侯景大将谢答仁,封他为步兵校尉,让他领一支兵去救法和。又派人将王琳送往长沙,使其招降陆讷,然后,复了王琳官爵,亦派他领兵去救援峡口。安排好救兵之后,萧绎修书一封,派散骑常侍、光州刺史送郑安忠携书去见萧纪,传达旨意,许其还蜀,专制一方,希望不伤和气。萧纪回信仍以兄弟相称,表示不承认君臣名分。不久,在长沙讨伐陆讷的军队相继西上,萧绎亦随之胆大气粗起来。于是,再次修书与萧纪,说皇位应当归他。萧纪屯兵峡口既久,又连战不利,后方魏军深入,成都危急,正在忧闷之际,见到此书,忙遣其度支尚书乐奉业去江陵求和,希望依前旨还蜀。奉业知道萧纪必败,到了江陵,反倒告诉萧绎:“蜀军乏粮,士卒多死,危亡在即。”萧绎遂拒绝议和。

萧纪在蜀十几年,搜刮了许多金银锦帛。他以黄金1斤制成一饼,每百饼为一箧,共有金百箧约万斤,银5倍于此,锦帛不计其数。他出征便随军带着,每次打仗,将它们悬示将士,却又不肯真的拿来作奖赏。如今形势危急,宁州刺史陈智祖便建议他用这些金银锦帛来募集勇士,补充兵员。萧纪爱财如命,根本不听。再有请求议事者,干脆称疾不见。于是,将卒日渐离散。

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七月,巴东民苻升等斩萧纪所置峡口城主公孙晃,降于萧绎。绎将谢答仁、任约又连拔萧纪三垒,纪所筑十四连城皆降于绎。萧纪退路被截断,只得顺流东下,绎将樊猛穷追不舍。萧纪部众溃散,仅投水死者即有8000余人。萧纪及侍从均被樊猛围困。樊猛知萧绎指示意思,只要死的,不要活的,即将萧纪及其幼子园满杀死。此时,陆法和也捉住了太子园照兄弟三人,送往江陵,与先已下狱的江安侯园正关到一起,断绝饮食,使其饥号而死。

萧纪死时,年仅46岁。萧绎下令,除去萧纪所属宗室户籍,赐姓饕餮氏,意谓其贪财贪食,故而不获寿终。

第一百五十章 元帝萧绎

一、勤王建康内讧家国

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生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八月,6岁时封湘东郡王。曾一度离京做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入都为侍中、宣威将军。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年仅18岁的萧绎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又任九州军事都督、镇西将军兼江州刺史。其长兄萧统逝世,梁武帝立其三兄萧纲为太子时,萧绎心怀不满,遂有异心。

萧绎自幼聪悟俊朗,5岁时即能口诵《曲礼》,观者无不惊叹。成人后更是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萧绎虽然才华横溢,但作为皇子,为争权夺利,对其兄长们友悌谦恭的感情几乎可以说一点也没有,所有的只是冷漠和敌视。大清元年(公元547年)春天,萧绎五兄庐陵王萧续在荆州任上因病而死。以前,因萧续曾向梁武帝报告过萧绎的过失,萧绎即与他断绝音信。现在萧绎听说萧续病死,且闻诏命让他代萧续为荆州刺史,竟高兴得又蹦又跳,以致将木底鞋折坏。

侯景乱起,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移檄湘州刺史河东王等诸王发兵勤王。为了表示积极主动,萧绎亲自督率3万大军由江陵向东进发。然而到了武城,却顿兵不前,坐怀观望。十二月,萧绎得到各路援军已到建康的消息,才令世子方等率步骑一万、竟陵太守王僧辩率舟师一万分两路入援建康。

萧绎入援时,信州刺史桂阳王萧慥(萧绎伯父萧懿的儿子)出兵西峡口,入江陵城等待消息。及至援军还镇敕命传来,萧慥想等萧绎回来商议后再回信州。谁知这一滞留,竟惹出一场萧氏内讧。原来梁武帝令湘州刺史张缵去代岳阳王萧詧为雍州刺史,而以河东王萧誉为湘州刺史。张缵为人恃才傲物,又见接替自己的萧誉年少,故礼节上不太郑重,遭萧誉嫉恨,他怕萧誉报复,想去雍州赴任,又怕萧詧不肯让印,左右无奈,决定去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为了报复萧誉、萧詧,给萧绎写了一封密信,内称河东王萧誉要进攻江陵,岳阳王萧詧也与他同谋。萧绎见信,将信将疑。不久,又有裨将朱荣遣人报告,说是桂阳王萧慥留在江陵,准备与河东、岳阳二王里应外合。萧绎闻言大惊,令将十几万石米粮凿船沉入水中,然后匆匆赶回江陵,不分青红皂白,便将萧慥杀掉。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六月,萧绎自称奉有密诏,召集诸王兴兵讨侯景。河东王萧誉闻信大怒,说:“大家都是刺史,我为什么要隶属于他?”萧绎接连3次遣使催促,萧誉坚决不听召唤。萧绎便遣世子方等率兵2万讨伐萧誉。结果方等战死。

萧绎又命竟陵太守王僧辩与信州刺史鲍泉立即攻打湘州。王僧辩以部下尚未集结为由,与鲍泉至江陵请示缓期进军。萧绎怀疑僧辩有观望之心,手按利剑向僧辩砍去,正中他的左大腿。王僧辩当场昏厥,苏醒后被送入监牢。僧辩的母亲流涕谢罪,自称教子无方,萧绎才消了气,以良药为僧辩治伤。鲍泉见这种阵势,不敢多言,独自带兵讨伐湘州。

河东王萧誉听说鲍泉前来,急忙遣使向岳阳王萧詧求援。萧詧留谘仪参军蔡大宝守襄阳,自率2万多人马进讨江陵,目的是逼鲍泉回军。萧绎因此非常害怕,命人去监狱向王僧辩询问退敌计策,僧辩条陈方略,萧绎极为赞赏,遂释放僧辩,令为城中都督,负责护城事宜,不久,萧詧抵达江陵城下,作十三营围攻城池,不巧天降大雨,平地水深4尺,围城将士因此士气大减。这时萧绎又暗地交结老友新兴太守杜山则,共同图谋萧詧。杜山则的哥哥杜岸用五百骑兵袭击襄阳。萧詧闻听此消息,连夜赶回襄阳。

江陵解围,湘东王萧绎松了口气。因鲍泉带兵久攻湘州不克,萧绎又任命王僧辩为都督,令舍人罗重欢同去助战。岳阳王萧詧因前次战败,恐势单力薄不能自存,便向西魏求援,表示愿作附庸。西魏丞相宇文泰答书允许,萧詧便派正妃王氏和世子萧寮入西魏为质,请求出师。字文泰命开府仪同三司杨忠都督三荆十五州军事,负责南征事宜。杨忠进展顺利,出师不久即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二月,杨忠乘胜至石城,打算进逼江陵。萧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舍人庾恪主动请求劝杨忠退兵,萧绎忙令他赴敌营联络。庾恪见了杨忠,说道:“萧詧伐叔,于义不符,贵国却出兵帮助。这怎么能使天下归心?”杨忠答道:“我军是来征讨不服,并非帮助萧詧。如果湘东王愿意表示归顺,我便可立即还兵。”萧绎乃送儿子方略为人质,卑辞求和,请作西魏附庸。杨忠与萧绎结盟而还。

萧绎处理好与西魏关系,便专心攻打萧誉,萧誉急向邵陵王萧纶求援。萧纶想救萧誉,又怕兵粮不足,便写一封信给湘东王萧绎,力劝萧绎罢兵。萧绎接信后回了一信,反复声明萧誉罪大恶极,已经不可赦免。并表示平定了萧誉,就去征讨侯景。

这年四月,王僧辩猛攻长沙,河东王萧誉部将慕容华引僧辩入城,捉住萧誉。萧誉当即被斩杀,然后将头颅送往江陵。萧绎令来人带回长沙与身同葬,进王僧辩为左卫将军,镇西长吏。

萧绎灭掉了侄子萧誉之后,才正式为梁武帝举丧。为了表明孝思,特地令工匠用檀木刻成武帝像,置于百福殿,遇事必先在像前祈祷,然后才决定实施。又因当时皇帝萧纲受制于侯景,不肯奉大宝年号,仍沿称太清四年。举丧过后,萧绎移檄远近,宣布大举讨伐侯景。这时,只有荆、益二州力量较为雄厚,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派世子园照率兵3万,受湘东王萧绎指挥。园照军至巴水,萧绎怕他建功立业,尾大不掉,特授为信州刺史,令屯白帝城,不许东来。六月,萧绎授陈霸先为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七月,萧绎又任命王琳为宣州刺史。

在萧绎整治武备的同时,邵陵王萧纶也大修铠杖,宣称将要讨伐侯景。萧绎怕他因此强盛,不利于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