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阳明大传-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态度暂时还只是内倾性的一种人生姿态,它一旦有了广大同志,便是实体性的社会力量,就精神变物质了。阳明当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只能是〃沉潜〃期,也当然只是〃潜龙〃在〃勿用〃时期的沉潜。他语意深长的教导这三个首批上了〃名册〃的学生要沉潜进学,〃深潜刚克,高明柔克〃,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平静地到贵州龙场驿站去报到。尽管古代效率极低,时间感觉与现代大不相同,但依然〃事不过年〃。年终总要〃总结〃上报。阳明深谙〃度〃的微妙,他一定要赶在年底之前到达戍地。刚发展的三个同志进京了,他只有领着仆人一级的同路人开拔。

自然走得很慢,他从姚江坐船,抵达钱塘江,然后经江西广信「今上绕」、分宜、苹乡,进入湖南的醴陵,然后沿湖南的湘江,经过洞庭湖,朔沅江西上,经沅陵、辰溪等地,然后由沅江支流沅水,进入贵州玉屏。

〃山行风雪瘦能当,会喜江花照野航。〃看来,他还能强颜欢笑。因为这是他主动选择的道路,似乎没有多少理由怨天尤人。〃野航〃也是文人本是流浪汉的宿命,所以在野航中他能找到一种本真的感觉。野航,正是这条〃夜航船〃的本质。据说,幸福就是本质的自我实现,阳明也许找到了一种归宿感。

有趣的是,他在这种时候总能赶巧碰上和尚道士之类的朋友聊聊一些宿命的问题。他在江西玉山县的东岳庙中遇到旧相识〃严星士〃。一番神聊之后,王用轻松的语调说:我的出处行藏不用算卦,我是决心要与那些沙鸥去同群的。言外之义是我现在去偏僻的地方应皇差,只是为了避祸而已,为了避免更大的打击降到亲人头上而已。我本人是毫无功名心的。但,他真想做一个眼前这种岩穴之士么?其实未必。

不过,漫长的水路的确不能激发他〃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他又到了当年过访娄一斋的广信。他当年志在成圣,如今是个〃犯官〃。遥想当年的豪气,他此刻只有哭笑不得的无奈而已。成圣之路必然逻辑的包含着发配之路么?

对这个话题他已无言。他未能在年底以前到达贵州。〃元夕〃之夜,他还与广信的太守在船中〃夜话〃呢。他当年就模仿过苏东坡的《赤壁赋》,现在依然情愿销溶于江风明月之中。他很感谢蒋太守热情地接待他这个准配军。这种古君子风让他感动得表示要继续寄诗给蒋先生。尽管他说到了湖南就寄诗过来,但现存的诗篇没有。也许是蒋个人保留着而终于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

他在官场中口碑很好,又加上他是〃反潮流〃的英雄,沿途总有士大夫请他喝酒夜话,这颇能抵挡赴谪路上的孤苦寂寞。夜泊石亭寺时,他写了两首艺术水平也颇高的诗,给眼前的朋友并兼寄在别处的老朋友:

烟霞故国虚梦想,风雨客途真惯经。
白壁屡投终自信,朱弦一绝好谁听?

忧伤之中透露着沉潜的坚持,坚持之中又难掩抑无法克服的悲凉。这应该是他最真实的心境。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他必须往前走。刘瑾不相信眼泪,大明朝也不相信眼泪。他的情绪还是那么不稳定。当他只面对自己时,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可以使他感觉好起来: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琴瑟在我御,经书满我几。
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
……
悠然天地内,不知老将至。
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

在江阔云低雁断叫西风的〃野航〃之中,古老的《易经》居然使他欣喜起舞,顿忘形骸,大有何似在人间之慨。这显然是只能与智者道,不能与俗人语的〃精神舞蹈〃。发完少年狂之后,他又敛衽端庄的静坐,心游万仞神骛太极,去冥想大化玄机,生生之易理。结论是:

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

要调理自己的精气神,去吻合生生易道,去〃辩证〃地迎接世界的挑激。于枯寒处悟见〃生意〃,又能〃晦〃处安身,负阴抱阳。只要精气内完,外物奈何于我?………这等于说我是神仙我怕谁?

这种超越飘逸的心境固然不常有,但一年之内有这么几次就足以保持精神胜利的〃元气〃。就有了抵御外界风寒的心力。正好这种精神法宝代有高人来作灯传。王在〃萍乡道中〃正好遇见一个祭祀周敦颐的镰溪祠。他自然虔忱地进谒。他对周圣人的评价要高过朱子。因为周子不支离(仅留下6248字的东西),有神性,兼容儒道释三家,而又能一本于圣道。周也因此而成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于此,略述周子,能了解王到了什么火候。周的家乡因周的特点而有许多能显示周的精神的小地名,如安心寨,圣脉泉,道山,更不用说什么极有仙风道骨的濂溪,濯缨亭,濯足亭,钓游桥,五行墩等等。阳明的隐逸气,道士气,正是周这种儒生风味的道士气。阳明的诗天然的象周,也许并未刻意追摩,只因〃心〃似,故声气便自然如出一辙。

周的《濂溪书堂诗》:〃田间有流水,清池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照沈沈。〃通篇都是这种调子,写法。比阳明的还清淡,甚至更准确地说是平淡乏味。要点在于其意境,即其中包含的人生哲学,人生境界,是冰雪文,是平常心,是拒绝滚滚红尘超然物外又不弃世的真道学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王一直要从颜回处学习的〃道行〃,是王一直标举〃颜氏之学〃的内心原因。

王谒濂溪祠的诗写得很好,确实是神到意到之语: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他毫不掩饰的承认自己是周的私淑弟子。也承认自己是心丧道此地。但只要以濂溪为榜样,何愁前路无光风霁月?但心路与世路颇难一致,是世路大呢?还是心路大?就看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了。

他随路宛转,再走似乎坐不成船了(已闻难去艰舟辑),他现在开始爬山,至少在诗中还从容:〃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但心头〃胡不归〃的旋律不灭不绝,象猪八戒总想回高老庄一样。他真想〃东归〃回阳明洞去,但同样怕想,只要一想同样沮丧(沮杖藜)。回去又怎么样?而且是想好了才出来的。只有〃意淫〃过嘴瘾:〃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他沿途投宿的地方多是道观寺院,这一夜,他宿在萍乡武云观。至少,他写诗的时候多是住在道观寺院之时。

其《赴谪诗》的下一首是《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他有点感叹破船偏遇顶头风了:〃风雨偏从险道尝,深泥没马陷车厢。虚传鸟路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我现在走的就既不亚于蜀道,也不弱于太行山路。在山上大约也只有寺院可投宿。他还是靠伟大的《易经》来抵挡漫长的黑夜………用鲁迅的话说是〃夜正长,路也正长。〃是否人生在旅途,读《易》最相契?反正,阳明是迷上了《易》………〃还理羲编坐夜长〃。

〃醴陵西来涉湘水〃,跨越了今天属于江西的山地,他来到湖南地面。他身体不好,走水路为宜。舍鞍马而坐船,就算今日之坐卧铺了。自然走水路实在绕了远。而且,也许,他在磨蹭等刘瑾覆亡的消息。凭着他的《易》学水平和政治智慧,他现在对刘瑾的灭亡已〃知数〃矣。这也是读《易》便欣喜气畅的原因。他这次漫长的跋涉,从另外的意义上说,是作了社会考查。所到之处,民情汹汹。因为刘瑾的财政改革只是〃横征暴敛〃而已。因为他改革的目的只是为了皇帝花钱方便,并不以国计民生为意。依靠的力量是全国各地的宦官,搞得是所谓〃体制外造血〃,从百姓和百官中挤出来的血,首先充实了宦官的腰包。阳明与各地的地方官接触时,准确地说,敢跟他接触的地方官都对刘瑾的政策怨气填膺。阳明的史学虽说不太厉害,但极明史理,他知道一个倒行逆施的政权必然是短命的,尤其是宦官弄权更不可能长远。

到了长沙之后,他情绪很好。有把握时,不需要什么代偿性补充机制时,人往往就情绪好。他的学术名声因传奇性的政治遭遇而流传远播。湖南的学子有向他请教的。这其实搔着了他的痒处。心学家染有〃好为人师〃这种〃人之患〃。湛若水笑王〃病在好讲学〃,算知音之言。他此刻虽然〃旅倦憩江观,病齿废讲诵。〃但他不顾病倦和自以为年事已高(〃齿〃,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牙痛),勉力跟问学的青年讲贵在立志的重要性。先〃静〃下来,培养颜回,曾点的境界,明白大厦之材必出幽谷的道理。不要急功近利,〃养心在寡欲〃,他举经典性的例子:〃孔圣故惶惶,与点乐归咏;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闳。〃这种意志自现在确立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