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4,帝星升沉-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寡恩,一点也不行自责,几个有作为的臣子,像袁崇焕、卢象升、杨昌嗣辈,不是惨死在西市,就是被他逼死在战场。宰相换了一个又一个,宦官提升一批又一批,黄道周、刘宗周等直臣锒铛下狱,王德化、曹化淳等佞幸左右弄权,就拿仁兄的遭遇来说,若不是杜之秩这种小人,能有今日吗?眼下连三岁小孩也知道,朱明气数尽了,崇祯已是回天乏术了。我大顺皇上‘受而治之,’这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的大好事,我兄是有抱负的人,应该识天命、知变通,又何必死下一条心,去为崇祯殉葬,这值得吗?”

金之俊闭目端坐,既不反驳,也不点头,由着陆之祺侃侃而谈,就像是一尊木菩萨。

4 北京在望

李自成作梦也没有想到,明朝摆在山西的几只拦路虎——阳和、大同、宣府、居庸关的近五十万大军,竟于一月之内,望风归降,连杜勋、杜之秩等皇帝的亲信家奴,也如此离心离德,投降时比其他人还干脆,还没有顾忌。

居庸关终于在望了,千年雄关,曾经阻挡了多少入侵的强敌,使他们功亏一篑,望关兴叹,而今在他这个大顺天子脚下,竟化为坦途——杜之秩、唐通为了表忠心,硬是赶到了榆林堡迎接,此地离关有三十里之遥。

望着关前那披红挂彩的牌坊和焚香恭迎的官员,望着他们抬着劳军的羊羔美酒和涌到马前献上诵词,他虽然意气发舒、兴致勃勃,却又有几分不解,回头望着牛金星,说:

“从长安出发,数千里行程,除了一个周遇吉,几乎再没有对手,崇祯怎么尽养一班无耻小人?”

牛金星笑着说:“崇祯鬼迷心窍,有眼无珠,终致江山不保,这既是我皇上齐天洪福,也是气数使然。”

李自成忽发奇想,竟对牛金星说:“眼下崇祯在做什么呢,他是不是想到过要逃走呢,若真是逃走,我们可要费一番手脚呢。”

第104节:4  北京在望(2)

牛金星尚未作答,一边的宋献策却说:“其实,这以前是有可能的,既然手中无兵无将,自应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若能逃到江南,以江南的财赋,整军经武,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眼下晚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是的,无边风月你不赏,且去阴山背后啼,小崇祯大势去矣,请看我大顺皇帝将金瓯从容打理。李自成想到这里,不由逸兴遄飞,遐思万种,就是大顺朝的丞相、大将军们,也一个个无不兴高采烈,忙着安置降兵,接收府县,哪怕就是进军途中,也不忘相聚一处,把酒高歌,畅谈进入北京城后的打算……

上灯时分,李自成终于驻跸居庸关总兵府,用过晚膳,他正用热水泡脚——多年马上征战,他双脚起了老茧,走路时有些胀痛,进入长安后,秦王府有一个太监会修脚,每天经他修理拉捏,双脚无比舒服,于是,修脚成了他的习惯,每天必不可少,眼下,他正躺在胡床上,双脚浸在热气蒸腾的大铜盆内,牛金星、刘宗敏、宋献策、李岩及李锦、高一功等人鱼贯而入,与皇上叩头行礼,李自成知道他们是来议事的,不由坐起来抹脚穿鞋,一边招呼众人起来赐座,一边问宋献策道:

“军师,唐通何在?”

宋献策心想,皇上问唐通,一定是想从他口中了解有关明军的情况,忙躬身回答说:“回皇上话,吃晚饭时,任之已简单地盘问过唐通了,又告诉他皇上必有垂询,让他作准备,所以,眼下唐通正在外面等皇上宣召呢。”

一听李岩已先盘问过唐通,李自成不由望李岩一眼,亲切地说:“任之,唐通都说了些什么?”

李岩于座上欠身拱手回答说:“启禀皇上,唐通就他所知,略谈了北京的防务,据他说,北京眼下仅剩三万残兵,根本就不敷城守,加之很多守土有责的官员都已闻风而逃,所以,北京城墙虽固,城头却空空如也。不过,有一新的情况,倒是值得一提,这就是吴三桂也已奉崇祯之召,率宁远兵进关勤王。”

一听吴三桂奉召勤王,李自成略感意外,他的本意,是想了解一下北京城的守备,肯本就没有去想山海关外,崇祯还有一支宁远军,眼下一听李岩所言,忙问道:

“吴三桂,吴三桂就是那个守宁远的总兵吗?他几时来的?带了多少兵马?眼下已到达何处?”

李岩说:“据说吴三桂手中有约五六万宁远铁骑,至于具体情况,臣尚未问清楚,还请皇上亲自垂询唐通。”

李自成一听,忙宣召唐通。

已被崇祯封为定西伯的唐通,此时正站在大门外。昨天还是这座府第的主人,眼下却只能向着守门的大顺军士兵装笑脸,套近乎,一听宣召,赶紧进来,趋前几步跪倒,向李自成行三跪九磕之大礼,李自成由他磕完才赐他坐下说话,他虽谢坐,却仍有几分诚惶诚恐。

李自成略问过他的藉贯、年齿、资历,见唐通每回答一次,便要站起,于是又吩咐道:“坐下,朕赐你坐下回话。”

唐通虽谢过恩,却仍是每问必起立,李自成率性由他,接着便单刀直入地问道:“唐通,你说吴三桂已率五六万宁远兵入关?”

唐通又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说:“回皇上话,臣是二月十七日奉崇祯上谕入关的,在路上走了十多天到达居庸关,据臣所知,同时奉诏的便有吴三桂,他最迟也不会晚于二十日接获上谕。”

李自成说:“宁远距北京有多远的路程?”

唐通说:“回皇上话,臣自十六岁从军戎边,至今已二十一载,对关内外军台道里,知之甚详。这以前以山海关为起点,有内七外八之说,即从山海关至京师为七百里,从山海关至沈阳为八百里,宁远在锦州西南,距山海关大约一百五十里,两下相加不到千里之程。”

李自成默算一下,吴三桂奉召之日,正是自己进入大同之时,时过二十天,唐通虽近一百余里,但他已于十天前到达居庸关,这么一算,吴三桂应该早已赶到北京了,不由问道:

“那——吴三桂是几时进入北京的呢?”

第105节:4  北京在望(3)

唐通说:“据臣所知,吴三桂尚未到达北京。”

李自成说:“你们不是先后接到崇祯的谕旨吗,既然你已赶到居庸关,吴三桂为何就没有赶到北京呢?”

唐通忙说:“吴三桂与臣情况有所不同,故他未必能于十天之内,从关外赶到京城。”

李自成说:“这又为何呢?”

唐通说:“吴三桂驻地在宁远,宁远以北便是满鞑子的地方,他若撤宁远之防,满鞑子立马便会来占,据臣所知,那里的百姓不愿臣服满人,吴三桂奉诏之日,百姓们便痛哭失声,纷纷要求随大军入关,百姓都是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且赶着牲口,背着农具,一天不过走三五十里,就是吴三桂自己及部将,也要在走前安顿好家小,能带的尽量带走,他部将多在关外有产业,怎能比臣轻身快马?臣昨天还接到吴三桂的信——他尚不知臣已弃暗投明,仍在与臣通消息,据来使说,吴三桂所率大军还才过山海关,眼下大约已到达丰润、开平。”

李自成一听,不由连连点头,接下来便要与近臣商量应对之方了,这是不宜让新降的唐通听的,于是他挥一挥手,唐通跪安退下。

唐通一走,刘宗敏立刻说:“照这小子所说,吴三桂已成了崇祯的救命稻草了,他新受封伯爵,对崇祯感激涕零,说不定要为崇祯效死力,丰润距北京不远,五六万人马摆在那里,无论从哪里看都有些碍手碍脚,咱们不如兵分两路,一路仍去占北京、收拾崇祯,一路由我带着,直接去对付吴三桂。”

刘宗敏说完,李自成虽连连点头,却又迟疑半晌才说:“不急不急,依朕看,宁远和山海关这两支兵,是崇祯最后的本钱,当然要拿来押上,这原在意料之中,眼下山海关的唐通已降了,吴三桂将作何打算,值得大将军亲去吗?”

说到这里,他便用那炯炯目光,在众人身上巡视,最后停在李岩脸上,鼓励地说:“任之,你说说,吴三桂在得知宣大、居庸数十万大军都不战而降后,他会有何感想呢?”

李岩与唐通简短交谈后,便一直在想吴三桂的事,刘宗敏围城打援之策,和自己想到了一起,眼下见皇上点名垂询,也没有多想想,皇上为什么要这样说,又为何单挑自己问话,只就事论事地说:

“臣以为大将军所说,很有见地,眼下明军虽然望风披靡,北京城虽已在我掌中,但吴三桂手中这支宁远兵却不可小觑,据臣所知,宁远兵骠悍勇猛,因长期与满鞑子周旋,马上功夫十分了得,这也是崇祯手上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