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角;楼下前排4角,楼下后排6角。日场优待学生一律收国币(不用收银圆),以制服徽章为凭。  坐落在东安门大街中段路南的真光电影院(原址即今中国儿童剧场),当时是座具有先进设备的电影院,可称为“豪华型”娱乐场。于1921年11月开张,可容纳800观众(一楼500,二楼300)。票价比较贵,是北平电影院里面最高的。分三个档次:一等价是专利特轮名片,即独家放映的世界获奖影片(如《自由魂》及《乱世佳人》等)票价6角—1圆5角;二等价是多家放映的头轮片,5角—1圆;三等价是复映片,4角—8角。  附:真光电影院职工的月薪  电影放映员月薪15—30圆,讲画师(默片放映时担任内容讲解的)月薪35圆,勤杂工月薪最低,10圆。一般职员月薪30圆以上。(那时一袋面粉价2圆)  另有在大光明电影院卖说明书的小孩子,每份说明书2分钱,提成十分之一,每天能挣上二三角钱。肚子饿了就到西单饭摊子上花一角钱吃上一顿。  国剧(京剧)票价  20—30年代,北平公演京剧(当时称国剧、大戏、平剧)的高档场所是:第一舞台、开明大戏院、真光大戏院等。  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东的开明大戏院,是中日合资的西式建筑,可容纳观众800人,影戏合营。观众席为新式单座折叠椅,二楼设包厢。票价:楼上散座1圆5角,包厢4座8圆(每人2圆);楼下前十四排每位1圆2角,后十排每位8角(根据《晨报》刊登的开明大戏院广告)。  第一舞台位于北平西珠市口大街中段(柳树井),观众席有3层,共容纳2600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介绍:“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模仿上海二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  第一舞台是上演义务戏募捐济贫、赈灾次数最多的一个剧场。例如,在1930年11月17—19日,梨园公会在第一舞台为辽宁、陕西、北平水灾举办3场筹款赈灾义务戏。出场的有梅兰芳、萧长华、杨小楼、尚小云等名角作大反串。由于是募捐,票价比平时高出好几倍:特级包厢60圆,一级六座包厢30圆,一级四座包厢20圆,二级包厢24圆,三级包厢16圆,正厅4圆,中厅3圆,旁厅2圆,木炕2圆,后背1圆,三楼一律1圆。  1931年初第一舞台一场义务戏的收支情况是:票款收入2537圆,世界红十字会捐款1000圆,上海大舞台老板黄金荣捐款1000圆(由梅兰芳返北平时携回),梅兰芳捐款1330圆,共收5867圆。散发给艺人、职工困难户917人,每人4圆;伶界孤寡120份,每份5圆。余下1599圆作为梨园公会经费。  西餐的价格  1938年春,长安大戏院的2楼和3楼改建为“长安大餐厅”。按照西洋餐厅的标准装修布置,供应西式大菜和套餐,可同时接待上百人。根据现在可以找到的菜单,价格如下:  一汤一菜、面包黄油果酱、咖啡,每份5角;  一汤二菜、面包黄油果酱、咖啡,每份7角5分;  一汤三菜、小吃、面包黄油果酱、咖啡,每份1圆;  一汤三菜、小吃、水果、点心、面包黄油果酱、咖啡,每份1圆2角。  此外,长安冰棍机房(进口现代化设备)日产冰棍8000支,每支售价3分钱。  酒菜价钱  30年代北平通行的酒主要两大类:一是烧酒,就是白干,又称“高粱烧”,是老百姓都欢迎的传统酒类;二是黄酒,主要是南方传来的绍兴黄酒,饮用者大多是中上层文人。  北平零卖白干烧酒的平民化酒店称为“大酒缸”,经营者多半是山西人。著名的如大栅栏口同丰号,零卖碗酒,以茶碗盛酒,每碗仅20枚铜子(合不到5分钱),酒味之醇厚,堪称第一。下酒菜有多种多样,每大碟3枚铜子(不到1分钱);热菜最贵的有定制“苏造白鱼”,每尾6角。此外食品还有“清水饺子”20个一角钱,俗称“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山西馆子拿手的“刀削面”和“拨鱼儿”加肉汤,2—3分钱一大碗。  黄酒馆子主要卖绍兴黄酒,分为女贞陈绍(竹叶青等)和花雕(据知堂老人周作人考证:绍兴当地并无花雕之名),以年代定价值的高下,最远的据说有60年陈绍。价钱最便宜的2角8分一斤,最贵的4—5圆一斤。但在饭庄菜馆喝黄酒却没有准谱儿了,以字号大小定价,普通的要4角一斤,也就是酒店里卖2角8分的那一种。除了绍兴黄酒以外还有山东黄酒,每斤2角或2角4分钱;酒味淡薄,和山西特产的汾酒,同为“大酒缸”的附属品。再便宜的有号称“玉泉佳酿”的北京黄酒,以护国寺西口“柳泉居”和崇文门外“仙路居”最有名,酒价每斤1角7分。  有以麻雀做下酒菜的,1937年1圆钱可买麻雀100只。1圆钱可在东华门大街金华楼吃春饼,带一大“什锦盒子”的熟肉菜;可在正阳楼吃两只上等的“高粱红”肥大螃蟹,伺候十分周到;还可到“烤肉宛”或“烤肉季”、“烤肉王”饱尝烤肉,其实只要几角钱就足够了。抗战前夕上海的文化人抗战前夕上海的文化人

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人(9)
1939年6月《鲁迅风》杂志有一个简单的报道:上海的作家按照经济收支状况可分为四个等级。现按照这样的划分描述如下。 。。

抗战前夕上海的文化人(1)
四类作家的收入标准  (1) 著名的头等作家著述多年,作品颇丰;除稿酬、编辑费以外还有出书及增印的版税,以及其他来源,每月收入可达400圆(合今人民币12000元),甚至更多。一般住在租界的新式里弄(如大陆新村),房租每月至少60圆甚至上百圆;饮食丰盛,经常请客聚餐或家宴;每周都可娱乐观剧等;出门乘坐出租汽车,如鲁迅(除稿酬外,1927年末—1931年还由蔡元培举荐兼任“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加300圆)、郁达夫、田汉、巴金(除稿酬外还加文学丛书编辑费每月200圆)、茅盾等。  (2) 二等作家已经成名,稿酬为千字3—5圆左右,可住三间房,每月房租20多圆,生活费至少160圆左右;月收入必须200圆(合今人民币6000元)左右,如成名后的夏衍、胡风。是一种典型的中间阶层生活。  (3) 三等作家小有名气,稿酬为千字2—3圆;若参加杂志社可有编辑费;若已开始独立出书,可有版税收入。住一层前楼加亭子间,每月房租15圆左右,若住两间房则月租金20圆以上,生活费120圆(合今人民币3600元)左右。如丁玲、胡也频、萧红、萧军的收入,从四等升为三等;夏衍、胡风(作品主要是译述稿)、阳翰笙、周扬等一开始也是千字2圆,后来才升为3圆。这表明他们开始进入中层社会,生活小康,比普通市民稍好一些。  (4) 最低的四等作家一般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稿酬为千字1—2圆,开始总是过着独身生活,或者将妻子家小留在老家,自己单枪匹马在上海滩头闯江湖,每月个人生活费以及书刊费约20—30圆。一旦结婚成家,如何维持家庭生活的呢?住亭子间房费10圆,大米、小菜、油盐煤球等每月伙食费40圆,加上衣服、乘车、应酬(请客吃饭等),每月生活费需要60圆(合今人民币1800元)左右。仍属于普通贫民,如叶紫、柔石、沙汀、艾芜等。  作为参照,30年代上海市的中学教师月薪50—140圆,小学教师30—90圆。报社月薪一般为:主笔200—400圆,编辑40—100圆。旧式商店的店员月薪10—30圆,新式商店普通职员月薪20—40圆(1圆合今人民币30元左右)。  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世界金融经济中心之一,号称东方第一大都市、世界第三大都市(位于纽约、伦敦之后),生活费用不仅比北京高,也比日本东京高。  当时上海一个标准家庭(四五口人)比较高级的生活费用如何?鲁迅1935年文章里说过:在上海租界找一处带院子的住宅(二三层小洋楼),租金每月100两(银子);巡捕捐按房租的百分之十四,共计114两。每两作1圆4角算,大约等于160银圆。上海比较高级的生活费用每月约400银圆以上,中等生活的费用每月约100银圆,基本生活费每月约66银圆。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长期的经济危机,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繁荣的机会,沿海城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