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体能去调动唾液,即使是用社会所不容的坑蒙拐骗、杀人越货等恶毒手段来满足需要,也同样要付出智能、技能、体能。
  五、只有把人能作为资源,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资源”或“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都与“以人为本”格格不入。一旦把人或人力当成“资源”,以人为本——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自相矛盾。员工的质疑
  某生产线员工因为路上堵车而迟到,工厂因此而扣了他的工资。员工不服,找主管理论:“公司大张旗鼓地讲以人为本,迟到不是我造成的,扣工资能体现你们说的以人为本吗?你们根本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主管很气愤:“你迟到十多分钟,生产线就延迟了十多分钟开工,扣你那点工资能弥补吗?我没把全部损失算在你头上,就已经很以人为本了,你居然还有意见。”案例分析:员工迟到,其人能并没有被利用,当然不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因为迟到影响组织做功,自然该追究责任,这本身就属于“以人为本”的内涵。
  当我们把人能从人身上抽象出来以后,在遵循人能资源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既便于理解,也便于操作,可有效避免认知上的混乱和误解。可以这样讲:只有把人能作为资源并遵循人能资源自身规律,“以人为本”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中找到正解!那么,人能与人能资源的定义是什么?
  

人能与人能资源
人能,就是人的能量(Human Energy)。主要有三种:体能(Physical Energy)、智能(Brainpower)、技能(Skill)。
  从本质上看,技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人能,它是体能和智能互相结合的产物。因为这种结合具有长期稳定性、具有独立的特征和特性,人们才把它视为一种独立的人能。
  人能资源就是人的能量资源(Human Energy Resource),这个概念是从使用人能的角度提出的。
  从使用这个角度来看人能,三种人能虽各有其独立的特征和特性,却以有机整体的形态依附于人身。
  没有体能就没有智能和技能。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维持大脑一天的运转,大概需要一根香蕉的能量,但那一根香蕉本身是无法支持大脑运转的,它需要转化为人的体能之后才能驱动大脑的运转。
  没有智能就没有技能,具备的体能也不能开发利用。试想:一个智能为零的植物人,技能从何而来?如何开发利用其体能?
  没有技能,体能和智能难以发挥作用。说话、走路、有意识的行为等人类基本的生存活动都是技能,缺乏了这些,再好的体能和智能也无法开发利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开发利用人能资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态度。因为人能是依附在一个个独立的人身上的,个体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做如下比喻:
  人能资源是一种溶液,它的溶剂是人的态度,溶质是人能,而人能是体能、智能、技能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人的躯壳是这种溶液的容器,人的灵魂是容器和溶液的总控制器,容器、溶液、灵魂的有机整体就是“人”。
  图示如下:
  图2…2人的属性示意图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一、评价人能的优劣是评价“化合物”的整体质、量和结构,而不是评价某种元素的质、量和结构。化合物中的元素质、量固然重要,但某一元素的优质并不代表化合物整体的优质。单就“结构而言”,同样的碳元素可以构成金刚石也可以构成石墨,人能的结构也是这个道理。假如爱因斯坦现在还活着,超常的智能仍然依附在他身上,但体能趋近于0,无体能支撑说话,无体能支撑手、脚做出动作,那么,其人能(化合物)的质量怎么可能高呢?
  二、这是一种特殊的“溶液”,从形成、提炼、储存到开发利用,始终是溶液状态,人们难以把溶剂和溶质分开。一方面,人获取智能、培养技能、锻炼体能受到个体态度的制约,个体态度拒绝的,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个体态度钟爱的,就会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智能、技能、体能的质量和结构变化会促使态度的改变。
  在开发利用人能资源的时候,人是否把智能、技能、体能释放出来,释放多少、释放到什么程度,都始终由个体态度控制。
  三、再好的溶质如果没有与其匹配的溶剂,溶液的质量也难以优良;同样,再好的溶剂,如果没有与其匹配的溶质,溶液的质量也照样难以优良。有人出工不出力,有人高能低力,有人出力不出“功”,这些现象都是溶剂(态度)质量低劣所导致的;有人好心办坏事,有人好高骛远,有人力不从心,这些都是溶质(人能化合物)质量低劣所导致的。四、现实中评价人能资源(溶液)的优劣,是从使用中与工作的匹配来衡量的。与人能(化合物)匹配度高又与工作内容匹配度高的态度,就是好态度,就是高质量的溶剂;与态度(溶剂)匹配度高又与工作内容匹配度高的人能(化合物),就是好的人能,就是高质量的溶质。人能与态度的溶液与工作内容匹配度高,这样的人能资源就是高质量的人能资源,拥有这样高匹配度人能资源的人,就是人才。放对位置,人人都是人才。放错位置,人才也是蠢材、能人也是庸人。
  

人能的来源
一、体能的来源体能来源于三个方面:遗传基因、营养摄取和后天锻炼。
  二、智能的来源
  智能来源于三个方面:智商、学习、经验。
  智能——智商:
  学习的正解应该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准确地讲:人的一切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活动,都是学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肤之所感……都是学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十之*没有大学学历,但他们“学习”所收获的东西,岂是大学几年可比的?在世界政治家群体里,“治国安民”的智能大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从学校、书本里走出的政治家少之又少。
  在此方面,我们的误区很多也很严重,最典型的就是:学习等于读书,学习等于学校教育,学习就是听课……
  学习影响到获取及储存智能的结构和含量。
  智能——经验:
  什么是经验?《现代汉语大词典》给经验的定义是:作名词的时候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作动词的时候是指“经历、体验”。我们这里的“经验”是指“经历和体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我们归为“学习”的范畴,“由实践得来的技能”我们纳入“技能”。
  经历:经过的历史过程。它有时长(时间长度)、环境、内容三个要素,“经历”的三要素:时长、环境、内容。比如“外资企业三年财务主管经历”,外资企业是环境、三年是时长、财务主管是内容。
  体验:通过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重在“认识事物”。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体验可以带来不同的认识结果。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亲身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所以,经历相同的人绝不意味着有相同的体验,相同的体验也会导致不同的经验。看看现实,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在错把经历当经验。“同等职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两年以上外资企业工作经验”……里面的“经验”并非经验,指的不过是经历而已。而应聘成功后,工作需要的并不是经历而是经验,这时候才发现“招错了人”,检讨起来,描述招聘条件时已经潜伏着发生错误的可能。
  从本质上讲,经验也是学习的过程。但从对人能的影响来看,它与“学习”有着重大区别。学习就像是光合作用,产生“能”并储存“能”,而经验则像地质运动,既可以把含能的植物变成石油,也可能变成煤,还可能变成化石或消逝于无形。
  三、技能的来源
  《庖丁解牛》中记载的那位庖丁的解牛技能,是智能加上体能就可以解释的吗?神奇叫绝的微雕技能、一针中的的中医针灸技能、不留痕迹的字画修补技能……哪一样是智能与体能混合就可以解释的?现在,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此起彼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里,大多数都属于技能的范畴,一些高超的“民间技能”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现存的很多都到了需要政府出面拯救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