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鲁克管理经典-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龄来看,人们若只晓得我写了几部着作及发明了一些理论,我认为是不够的。如果没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你就不能说你已改变了世界。”德鲁克说他“从未忘记过那段对话。”而且这句话成为衡量他一生成就的指标。
  德鲁克的收费
  据说德鲁克每天收费金额在6000…8000美元之间。他说,收取这么高的谘询费用,可以让他的企业客户认真地思考他的建议。一位感到相当满意的客户作证道:“花点钱激起德鲁克对我们新创事业的热情参与,是相当值得的。”至于非营利组织客户,德鲁克采取相同的原则,要求对方开立相同金额的支票。唯一不同的是,他会立即将支票寄还给这些客户。
  德鲁克被人怀疑是否发明了管理
  在接受一位存疑的记者访问时,德鲁克道:“《管理的实践》上市后,人们就可能从这本书学习如何管理。在这之前,似乎只有极少数天才懂得管理,其他人却复制不来。于是我决定写一本有关这个领域的书,让它成为一门学问。”
  问:“那么,其中的内容该不是你发明的吧?”
  答:“大部分是的。”
  德鲁克又加上一段说明:“听着,如果你不了解某件事,就不可能复制它。那么,我们就不能说某件事已被发明了,而只能说大家一直在做这件事。”
  于是乎,从这个角度来看,德鲁克确实发明了管理。
  他们均假设,人们早已知道德鲁克是谁了。
  最近有一本管理教科书对德鲁克赞誉有加,该书作者特别指出,德鲁克促使“策略观念成为管理的实践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要素”。然而不管是这一位作者,或以后那些喜欢经常引述德鲁克言论的作者们,似乎都未在书中多花一些篇幅介绍德鲁克的生平;他们均假设,研究所的学生早已知道德鲁克是谁了。
  当尼克松总统召集卫生教育暨福利部的重要干部前来听他演讲时,尼克森只须说道:“彼得·德鲁克说,现代政府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带动工资飙涨,一是引发通货膨胀。而我们行政部门的目标,就是要证明他是错的。”如果三十年前的美国总统,已经认为大家都知道德鲁克了,现在不是更没有必要特别介绍他了吗?
  德鲁克测试“组织浮肿”的方法
  如果一个组织出现下面的征兆,即表示这个组织已经“生病”了:
  ……当组织成员视升迁重于完成上级交付给他们的任务时;
  ……当组织担心犯错甚于冒风险时;
  ……当组织关心成员不要因为其他成员有缺点而互相抵消力量,甚于善加利用他们的长处时;
  ……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比工作表现及成就更重要时;“当人们开始谈‘正在执行’而非‘正在做’,及用‘正要终了’而非‘正要完成’的请法时,则表示这个组织已经发高烧了。”
  移民到美国的头几年生活,对德鲁克的生涯规画及思想的定型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九三七至一九五○年间,德鲁克出版了四部钜作,分别是一九三九年的《经济人的终结》、一九四二年的《工业人的未来》、一九四五年的《企业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及一九五○年的《新社会》。他的身分一开始是政治学家,后来才演变为“彼得·德鲁克”。在这段期间,他一直深入发掘“组织中的社会”,并成为一名管理顾问。通用汽车公司聘请他担任长期顾问,针对该公司管理制度及实务提出建言。亨利·鲁斯〔Henry Luce;《时代》及《生活》(Life)杂志创办人〕邀请他主编《财星》(Fortune)杂志。此时,他与桃乐丝开始共组家庭,并担任教职,教书成为他的终身职业。他在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都待过,亚特兰大(Atlanta)的艾摩力大学(Emory University)也曾下过聘书,请他担任该校的系主任一职(他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住在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方)。在这段期间,他是一位生活幸福、事业蒸蒸日上,且受到高度尊重的作家。从民间企业、知名大学到政府机构,人人都争相寻求他的协助。尽管如此,德鲁克却觉得受到严重的挫折。他到大企业或者人数众多的工会组织,苦口婆心地传播他的理念,企图建立一个工业“社会”。可惜那些人完全听不进去。在美国受到忽略的德鲁克,却在其他地方(日本)找到愿意实现他理想的人。后来,德鲁克成为美国少数几位宣扬日本战后发展成就的伟大导师。数年后,那些根据德鲁克法则而建构的日本企业,将逐渐取代那些忽略他的美国企业。

德鲁克小传(2)
通用汽车不得已又回到了德鲁克
  一直到了1980年代中期,日本进口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节节上升,通用车已被很多人讥讽为廉价品,也就是到了真正山穷水尽的地步时,通用汽车公司才愿意重新考虑采用威尔森及德鲁克于1947年提出的改革方案。迟了那么久,管理当局才引进品管圈,并积极采用威尔森及德鲁克改革方案中的改进措施,企图提升“工作生活品质”,训练出一批“肯负责的工作者”。次年,德鲁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谈改革方案能否奏效还言之过早。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非常不一样的通用汽车公司。”
  胡佛总统救活了德鲁克
  “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色,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束西倒尽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童年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
  德鲁克招牌观念的启蒙人
  在埃尔莎小姐特有教学方法的熏陶下,德鲁克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埃尔莎小姐发给德鲁克一本笔记簿,要求他把一周内自己想要学会的东西记下来,到周末时再与实际学习成果作比对。看来,是埃尔莎小姐发明了“目标管理”……德鲁克的招牌管理观念。到了小学四年级时,德鲁克已充分展露其写作天分。埃尔莎小姐也察觉到这一点,于是要求德鲁克每周交两篇作文,希望借此加强他的写作能力。德鲁克经常把小时候的学习经验归纳成下列名言,告诉前来受教的企业经理人:“我发觉,至少我不必从错误中记取教训,而是从成功经验中学习更多。”
  让德鲁克穷尽毕生之力的提问
  13岁时,一位“颇能启发学生的宗教学老师一,给德鲁克上了一堂令他终身受益的课程。他要求每一名学生说出,希望将来过世后,最令后代人怀念的是哪一点。他们当然答不出来,因为当时他们都太年轻了。老师笑着说道:“我并没有期待你们能答复这个问题。但如果你们到了五十岁时仍然没有答案,就表示你们白活了。”从那一天起,德鲁克时时刻刻在想这个关乎到人一生生存意义的严肃课题,并穷其毕生之力寻找适切的答案
  德鲁克的明信片
  德鲁克经常告诫经理人:“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少时间。”他本人就是此一戒律的实践者。
  如果你写信邀请德鲁克来发表一场演讲,或帮你的杂志写一篇书评(笔者就曾经这样做过),将会收到他本人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德鲁克并没有聘请私人秘书),背面印着一段能充分传递效率讯息的传奇文字:
  非常感激您诚挚的邀请,但我无法做下列各项事情:撰写论文或前言;替手稿或新书写书评;参与审查小组或专题讨论会;参加委员会或任何形式的会议;回答问卷调查,接受访问;以及上电视或上广播电台。
  彼得·F·德鲁克先生
  德鲁克最满意自己哪一本书?
  德鲁克发现了一件事,因而改变了他的一生。观赏完威尔第的最后一出歌剧“福斯塔夫”,德鲁克得知这出歌剧是威尔第80岁时所作的,令他既震惊又感动。当威尔第被问到为何到了80高龄,还要接受这么艰难的挑战时,他答道:“身为音乐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我一直无法逃避这个使命。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催促我还要再作一出歌剧。”这些话带给德鲁克“难以磨灭的印象”。尽管当时只有18岁,德鲁克誓言,今后一定要以威尔第的精神全力以赴。接着他坚定地说:“如果能活到高龄,我一定不会放弃,一定会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