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26之崛起-第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不断的创新,决不能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制造出最先进的优秀坦克。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请司令放心,文渊和各位同仁一定谨记司令的教导,定不负司令所托”郭文渊郑重地向宋哲武保证。
宋哲武很想把重型装甲和反应装甲的概念告诉郭文渊,可是他知道,郭文渊和这些专家们,现在能设计制造出这样的一辆坦克,确切一定说是坦克雏形,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在他们还没有把这辆坦克最终完善之前又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有些不现实,对他们的压力会过大。
这就好似在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他们跑一样,会欲速则不达。
不过,宋哲武对于他自己的坦克技术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现在这辆坦克已经具有了现代坦克的很多优点,只要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生产出在某些方面强于苏军,甚至是强于德军的坦克也并不是天方夜谭。
宋哲武点点头,思索了一下,又说道:“不仅是你们的坦克研究所,就是你们的机械装备研究院也要如此。我们进行工业建设的装备不能永远靠购买别人的技术,现代化是不可能靠花钱买来的,必须要自己制造。我们这次购买来的各种技术装备,你们都要认真消化吸收,先从仿制开始,最终达到推陈出新,能够自己独立设计制造出先进的工业装备来,这都要靠你们来完成……”
深蓝鞠躬致谢书友090329185324228,lidong6668的月票
第四百零六章布局领先世界科技的希望所在
第四百零六章布局领先世界科技的希望所在
和加尔文、马可尼合办的实验室被设在了晋祠附近,两家公司对和宋哲武合作开发无线语音通信装置和新型电子产品很重视,按照协议,加尔文派出了32名研究人员,而马可尼派来了15人。WwW、QunabEN、coM
在三方的协议中,虽然研究成果归三方共享,可是宋哲武还是主动提出了一个让马可尼和加尔文两公司喜出望外的补充协议。
协议要求:两家公司必须选派优秀科研人员来华,每批不得少于10人,每年一换,如果中方要求,个别研究人员可以按中方的要求,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延长在华工作时间。
如果得到中方认可,宋哲武不仅要每年按照每人一万美元的标准支付给这两家公司,还要负责这些来华人员的工资和其它一切费用,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800至1000美元。
这么高的薪水,在这个时候的欧美,仅仅极少数最杰出的人能拿到。这样的优厚条件已经公布,就在两家公司掀起了悍然大*,这样大的一笔钱,不要说实在现在这个经济危机年代,就是在以往,也足够一个家庭过上体面快活的生活了。
于是,一时间,只要觉得自己学有所长的人,都纷纷强烈要求要来华工作。
在宋哲武和两家公司的协议中,这些来华研究人员,除了搞科研,还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教学。而且,如果来华人员没有得到中方认可,中方将给予退回,并相应减少支付给两家公司的费用。
虽然每年十万美元的资金不是很多,可是在现在大萧条时期,这笔钱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都是可以解它们燃眉之急的。
而且因为工资由宋哲武付,它们既可以留住人才,危机过后不用再行招募,又可以省去这期间的工资费用,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英国人还比较有绅士风度,没好意思过分“占这个便宜”,只是派来了公司内部的15名研究人员来华。可美国人就不怎么顾忌了,竟然一下子派来了32人,而且据宋哲武了解,这32人里,竟然有22人是加尔文公司现招募的科学家。
这明显就是加尔文公司想要趁现在萧条时期,提前把高水平的人才抓到手,以便日后自己的公司会得到大发展。反正不仅这些人的工资不用它加尔文公司掏腰包,而且每年还可以多赚个几十万。
对于精明的美国人,宋哲武不仅没有不快,相反倒是很佩服加尔文,这也难怪加尔文公司日后会成为名冠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
对于来的科研人员,宋哲武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人越多越好,他正急需这样的高水平人才呢。
当然,对于来到太原的这些外国人才,宋哲武也是要考核的,不合格的那是要歇菜的。在人才引进上他舍得花钱,可是这些钱必须要花的物有所值。
考核工作自然是由李明华和崔颢来做,结果让宋哲武非常满意。
联合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是车载无线语音通讯装置、大功率电台和雷达技术。
电子研究所派去的人由崔颢负责,作为联合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李明华仅仅是定期过去询问一下研究进展,协调各项工作,他多数时间还是在电子研究所。
这倒不是李明华自视高,也不是李明华无所作为,而是他有宋哲武交给他的绝密任务,这个任务仅有崔颢和少数参加研究的人员知晓。
他现在正在组织研究半导体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两个项目。而这是需要绝对保密的,不仅是对这些外国专家,就是在研究所里也一级机密。
宋哲武知道,这时就想要拥有大型电子计算机,以他现在的科研实力根本做不到,不过先期进行技术概念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十年内能有一点成果,甚至仅仅研制出一台小型计算机那都是非常不简单的事,足以让他在电子计算机领域领先世界许多年,这也将足以保证他在许多先进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领先于世界。
其实宋哲武同时还有一个计算机项目,那是机械式计算机。
机械式计算机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著名的有英国的图灵和美国的鲍德温计算机。不过,这两种计算机虽然也使用了电动机,可是仅仅是替代手摇动力,于真正的电子计算机绝对不同,它们应该叫机电式计算机更合适。
这类机电式计算机虽然不是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可是在这个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用作弹道瞄准计算和先进的投弹瞄准器还是很有前途的。只不过,这个项目现在不是李明华的电子所在做,而是机械装备研究所在做。
至于半导体技术,它的重要性那就不必说了。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国家的电子技术是否先进,最主要的指标就是看它的半导体技术是否先进。五十年后,世界上的任何一件电子产品都离不开半导体集成电路或者是半导体元器件,如果不是专业人员,绝对找不到电子管的踪迹。
如果宋哲武现在拥有晶体管,并发展出成熟的半导体应用技术,那么它的电台,和正在加紧研制的通讯装置、雷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就可以有更小的体积和更强大的功率。
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可是有几间屋子大,因为他宋哲武的出现,这样的状况将再也不会出现了。
而有了电子计算机,他现在秘密进行研究的许多项目都会大大提高研究进度,至少郑大章的物理研究所的科研进度就会极大地得到提高。
郑大章正在进行的核物理研究需要海量的计算,虽然物理研究所已经编列了近百人,仅学数学的大学毕业生就有40多人,可是对那些浩繁的计算还是疲于应付,如果有了电子计算机,哪怕是有几十台微型机,也足以对他们的科研进度产生巨大的帮助,那时,在十年左右时间里,研制出……就绝不是梦想。
这件事,不管何时,宋哲武只要想一想,就会让他兴奋不已。
最为关键的是,半导体原理在后世,只要是学过高中物理的高中生都清楚,宋哲武这个硕士穿越者自然没有不知道的道理。
宋哲武至今还记得,当他把他写的,他对半导体的一点“心得”和“认识”,交给李明华和崔颢时,两人那极度震惊的神态。宋哲武估计,这两人最少也得半个月才能缓过神来。
只不过现在的世人还没有人意识到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人理解它的功用。
宋哲武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直到16年后,也就是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才发明出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真正得到应用更是在几年后了——
在冯锐的农业水利委员会指导工作时,就要相对简单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宋哲武前世并不是农民出身,他所知的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除了前世日常不经意间了解的,再就是从穿越小说中得来,所知十分有限。他所知道的许多农业技术虽然相比于这个时代要先进很多,可是宋哲武只是仅仅知道一个大概,或者就是一个名词,具体该怎样做,宋哲武可是一概不知。
不过,好在有冯锐和赵承夏这些专家们,许多农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