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敌仙皇之超级赝品大师-第5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天不时的讲解佛经,引来了众多的苦行者,渐渐汇聚在一起,而沙族的老祖,更是施展神通,以沙粒堆积成佛经中描绘的城市,供这些苦行者居住。

    曼殊室利没有让李天失望,摩诃萨和他一道回来,带回来诸多灵石供李天刻画经文所用。随着苦行者越来越多,李天也被视为神圣。不过,感受到从苦行者那里来的信仰之力始终处于一个稳定阶段之后,李天决定玩一把大的。他知道,佛教基本教义,他们都已经熟知,而今,若是再继续讲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

    “基本教义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便是深入的一步了。”李天喊来了释迦摩,告知他,将把自己这段时间撰写出来的经文讲解下来:“总共十部经文,不过都不是很完整,需要后期慢慢补全。”

    “没问题,这个差事就交给曼殊室利了。”释迦摩这个甩手掌柜做的李天还狠,李天在汶河部落已经非常放权,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要自己亲自动手的。可是释迦摩却是截然相反,若非这段时间李天一直拉着他不放,他估计早已经放养了。

    李天选择的经文,皆是过往仿造的佛家经典,虽然记忆有些残缺,但还是让众多苦行者从中领悟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

    他首先从金刚经开始讲,如此一来,不仅聚集人心,更是塑造了释迦摩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大智慧,同时也带给自己大量的信仰之力。当然,这和李天讲述的方法有很大关系,他并没有将写好的原本诵读出来,而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将其当做一个故事讲述了出来。

    “相传,早年佛祖创办了佛教,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

    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释迦摩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佛上大人,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

    佛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怎样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没有烦恼呢?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湿气所生的、化生的,还有那些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甚至无所谓有没有思维但是有感觉的生物。我都要让他们进入心物同一的境界,解脱生死。我教化了无数众生,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就多么伟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有他人、有众生、有高低长幼的概念,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

    “再者,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

    “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

    佛告诉释迦摩:“在我死之后的五百年,如果有严格按照佛教的规章制度修行的人,他会理解我今天所说的道理,并且由此产生信念和信心。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与佛有缘,这个人肯定有着极高的悟性。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有道德、有福气的人。”

    “象这样的人,通过修行,心里不再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他不会固守一个死道理,不认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认为世界是虚无的、没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这就是得道的一种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或者从某种权威的理论出发去认识事物,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种理论,也不能认为世界毫无规律性可言。所以我经常说,你们这些同学啊,要知道我在给你们讲某一个道理的时候,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们渡到对岸去,你们不要过了河还把渡你们过河的船背在身上。我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何况我在讲这些道理时所举的那些例子呢!”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说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所说的真理,不是随便可以模仿和宣讲的,这就好象‘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真理也是如此。当你说它是真理的时候,它可能已经不是真理了。所以,世间圣贤之人之所以为贤圣,就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教条,才相互有所差别,否则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吗?”

    “能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内心没有偏见,没有私欲,他已经初步领悟到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此心归于平淡,具备了一颗平常心,不再被那些所谓的色、声、香、味所诱惑,只不过还做得不是很彻底,还需要继续修练,这才叫须陀洹。”

    “能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须陀洹果位的人修养更高一些,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抛弃私欲和偏见的修练目的,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

    “能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养又要更高一些,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思想与行为达到了自由自在、无阻无碍的境界。看起来无须再做任何修行,其实他正好到了能够自由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阶段。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

    “要达到阿罗汉这种境界,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修行方法。如果阿罗汉有这种已经得道的想法,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得道。行为顺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个认认真真修行的人。”

    随后,李天看向曼殊室利等人说道:“我要强调一下:第一,这部经及其里面的四句偈,你们要广为传播;第二,一定要保存好这本经;第三,要尊重学习这本经的人;第四,这本经放到哪里,就相当于佛主走到了哪里,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闻言,曼殊室利问道:“敢问佛上大热恩,这部经我们以什么名字来称呼呢?如何按照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呢?”

    “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注意:这只不过是这部经的名称而已。曼殊室利,我问你,我说什么了吗?”

    “您什么也没说。”

    “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

    “当然很多。”

    “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我再问你,能不能认为看见了我的形象就是见到了我呢?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标志呢?”

    “不能。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只不过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现,那是一种表象。”

    “以财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如果有人按照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时刻把经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并且一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曼殊室利等人在聆听了佛所说金刚般若波罗密之后,深深地领会了经文的内涵,心中豁然开朗,禁不住心中欣喜。他对李天说:“佛上大人,您今天说出了如此深刻的经典,自从我得慧眼以来,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论。以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心,以至于明心见性,生成实相。要知道这个人,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我所说的这个‘实相’,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称谓。还有,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金刚经,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这一点不足为难,问题是再过若干年,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如果他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什么意思呢?这些都是因缘合成的假相,是暂时的和虚妄的。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